黃姝姝
【摘要】區域游戲是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環境創設更關系到游戲的內容與質量。本文審視當前區域游戲與環境創設存在重復游戲、幼兒盲目跟風、哄搶玩具,游戲無規則、幼兒四處亂竄、走馬觀花,游戲開放后玩具難歸類、部分幼兒沒有整理意識等問題,提出教師可學習研究《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策略,使區域游戲與環境創設更適合幼兒教育和幼兒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區域游戲 環境創設 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57-02
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是以“兒童”為主,提供充分的教具,讓兒童在主動接觸學習中不斷發展潛能。當前,蒙臺梭利的理念被廣泛運用到我國學前教育中,其精神實質就是現在所提倡的“以幼兒為主體,寓教于學”。區域游戲借鑒的是“安吉游戲”的教育理念,把真游戲還給幼兒,一般多選擇低結構材料,如空奶粉罐、紙盒、瓶蓋、吸管等,讓幼兒自由發揮,給予他們充分的游戲自由。但是對于這樣的“真游戲”,教師只是保持著借鑒、模仿、摸索的態度,而對于區域游戲的種類劃分、區域與區域之間相互獨立又依存的關系、游戲材料的準備等,還存在許多認識困惑和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學習研究《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策略,使區域游戲與環境創設更適合幼兒教育和幼兒發展的需要。那么,當前幼兒園區域游戲與環境創設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重復游戲,幼兒盲目跟風,哄搶玩具
區域游戲中開設的區域類型多、玩具多,幼兒常常執著于自己熟悉的玩具,重復玩,對其他的玩教具則視而不見。有時大家看見一個孩子玩了這個玩具,都紛紛模仿,造成哄搶玩具和爭吵的現象。而在跟風模仿的過程中,幼兒僅僅只是模仿,真正在游戲中發展能力的少之又少。
案例1:我班有兩三個專注于玩一種材料積木的孩子,這兩三個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模仿能力比較強,經常會搭出比較復雜又新穎有趣的模型。其他孩子看見了紛紛效仿,但在效仿的過程中只專注于收集積木,累積材料數量,對于拼搭則并不在意,也沒有耐心去模仿。而這兩三個搭得較好的孩子卻喜歡重復玩,重復拼搭同一種或類似的模型,而忽略其他的玩教具。
應對策略:《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在區域設置的指導原則中指出“要能提供豐富、有趣且能產生互動的區域材料”,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可以采用“幫助幼兒觀察和反思學習”“促進同伴互助”等提供鷹架的方式幫助幼兒與游戲環境互動。于是筆者嘗試在游戲中鼓勵其他動手能力較差的孩子去觀察這幾個動手能力較強的孩子是“怎么拼搭的”,他們拼的時候“是不是都是一步完成的”、他們是“怎么不斷嘗試、更改方法的”等,并鼓勵孩子們主動去請教、詢問他們,促進孩子們之間的交流,讓孩子去做“小老師”。孩子們之間交流起來更自然,筆者經常會聽見他們說“這里是要這么搭”“你錯了,我來幫你”……雖然“小老師”們有時會不耐煩,但孩子們也愿意聽“小老師”的,在“小老師”幫助下雖進步緩慢,但也愿意去觀察和學習,盲目跟風、哄搶玩具的現象慢慢得以緩解。而對于“小老師”們,筆者首先觀察他們的興趣點,然后在其他區域投入有趣豐富的材料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漸加大游戲的難度,讓他們在其他游戲基礎上進行探索游戲,這樣一來,重復游戲的現象也慢慢得到改善。
二、游戲無規則,幼兒四處亂竄,走馬觀花
區域游戲倡導的是自由自主,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習慣了無拘無束,往往這邊的游戲還沒結束,就被另一個游戲所吸引。幼兒對每個游戲都是淺嘗輒止,而不去深入了解玩法、創造玩法。這不利于幼兒養成堅持不懈的品質,而且會給集體游戲、集體教學帶來一定阻礙。
案例2:班里有一部分孩子或因為模仿、或因為缺乏耐心、或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經常是摸了摸這個區域的玩具又跑到其他區域看一看,兜兜轉轉,看似在觀察,但并未有實質上的操作,不利于孩子意志品質的發展,有些調皮的孩子甚至還會打斷和破壞別人的游戲。
應對策略:《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提到“確保材料符合兒童發展的需求且與文化相關”,對此筆者反思或許是我們提供的材料有問題;同時該書中也提出“在區域之間擺放隔斷物,以此為游戲提供保護空間,幫助兒童專注于游戲”,于是筆者嘗試將區域用隔斷和桌子分隔出明顯的界限;而在幼兒與環境互動中要做到“成為游戲伙伴”,根據該書的建議,筆者嘗試更改添加一些游戲材料,如添加了一些印花機、及時貼等孩子喜歡又有趣的工具,在孩子遇到困難將要放棄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們幫助和鼓勵,引導孩子耐心地繼續游戲,逐漸培養他們不放棄的意志品質。
當然,在游戲中筆者也有自己的想法,區域之間是相互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筆者之前也關注到孩子會將這個區域的玩具與其他區域的玩具結合,例如在美工區玩橡皮泥的孩子,有時會默默跑到其他區域拿回針筒,將橡皮泥塞進針筒里,然后像打針一樣用活塞將橡皮泥擠出來,嘴里喊著“下面條嘍”。孩子們的想法很奇妙,想出來的辦法也很特別,用針筒擠出的橡皮泥還真的很像細細的面條呢!不拘束孩子的玩法,讓他們自由組合游戲,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發現了針筒擠壓的奧秘,輕輕松松就積累了學習經驗,著實不錯。又如一些孩子將手工坊的紙杯和建構區的吸管、積木結合起來,玩起了賣果汁的游戲,在游戲中將各種果汁按顏色制作,不同顏色的果汁價格還不同。筆者覺得這樣的結合也很不錯,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材料之間本身也沒有界限,孩子有意識地結合材料,創造出新的游戲來,對此教師必須鼓勵支持。教師在游戲中還要加強觀察,辨別走馬觀花式游戲和創意結合式游戲,針對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行為措施。
三、游戲開放后玩具難歸類,部分幼兒沒有整理意識
每次游戲過后,收拾、歸類、擺放玩具總是要花很多時間。部分幼兒收玩具收到一半又玩了起來,有些幼兒只管搬好小椅子坐在座位上看,有些幼兒胡亂塞一堆,根本不分類,還有一些幼兒到處亂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總而言之,收拾玩具是個大工程,特別令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