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燁
摘 要: 近兩年,江蘇省在虞永平教授的帶領下設立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項目,旨在全面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同時深入貫徹《綱要》和《指南》的精神。因此,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本文以班級區域游戲為著眼點,提出幾點區域游戲的新思路,僅供參考。
關鍵詞: 區域游戲 幼兒園課程 游戲化
愛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前輩們的教育思想中,很多學者都曾明確提出兒童游戲的重要性,其中陳鶴琴先生認為“游戲是兒童的生命”,他認為游戲具有發展身體、培養高尚道德、能使腦筋敏銳、為休息之靈丹四方面的價值。那么,在幼兒園創建班級區域游戲就很有意義。
一、區域環境創設
影響人發展的三因素包括:遺傳、教育與環境,遺傳因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唯有教育與環境是我們可以為幼兒創造的,良好環境的創設可以為幼兒創造舒適有趣的環境,可以調動他們參與活動、渴望學習的積極性。在眾多教學活動中,區域游戲是大部分幼兒喜歡的活動,但在現實的區域游戲中,出現了一些區角被冷落,區域活動形同虛設,幼兒積極性不高的不良現象,其病癥主要在于區域環境的創設。下面筆者從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物質環境
根據3—6歲的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視覺感、聽覺感與觸覺感很強的事物能夠很快地吸引他們的眼球,激發他們參與某一區域游戲的興趣。基于此,教師應該做好區域游戲的環境創設工作,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區域游戲的環境創設包括墻面的設計、材料的投放等,其中墻面設計是區域游戲的“敲門磚”,它的生動形象、富麗堂皇能第一時間激發幼兒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相對于墻面的設計,材料投放則是區域游戲的“壓軸”,材料的有趣新穎才是幼兒參與區域游戲的興趣所在。因此,教師要根據本班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材料數量、材料結構、材料的種類等,還要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性,盡可能地滿足每一位幼兒的游戲需求,保證幼兒參與區域游戲的積極性。比如: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材料的結構選擇方面,教師應為小班幼兒選擇高結構的游戲材料,而要盡可能地為大班幼兒選擇低結構的游戲材料,以促進大班幼兒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二)精神環境
每一個區域都應該制定一個區域規則,這個區域規則可以包括進區規則,活動中的規則,活動后的規則,進區規則是保證每個區域保持適中的人數,這樣每位幼兒都能享受游戲的材料,否則幼兒會因為爭搶游戲材料而發生沖突。活動中和活動后的規則是區域游戲正常有序進行的前提,例如:玩完的布娃娃要放回原位,圖書每人一次只能拿一本等,“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制定了良好的區域規則,區域游戲才會有序開展。
除了區域規則外,區域游戲的精神環境還應該考慮幼兒的游戲情緒和心理,不強迫幼兒游戲,但也不能放任幼兒不參與游戲,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幼兒游戲的興趣點,引導他們參與到游戲中,盡可能地顧慮每位幼兒的情緒變化,適當地鼓勵幼兒,提升幼兒參與區域游戲的自信心,這樣才能達到區域游戲的教學效果。
二、寓教育于區域游戲
不同于幼兒無目的、無計劃地游戲,區域游戲應當是有計劃性、有教育性的,在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細心觀察幼兒的區域游戲活動,針對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進行隨機教育。
(一)規則意識
每個區域都應該有一個區域規則,這個區域規則的制定者不僅是教師,而且應當是幼兒,因為區域游戲的主體是幼兒,區域規則的執行者也是幼兒,所以幼兒有義務也有必要同教師一起制定區域規則,只有這樣,幼兒才會最大限度地遵守和維持區域游戲的規則。
例如:區域游戲開始了,小朋友們一窩蜂地跑到建構區這個區角中,由于建構區面積有限,材料有限,這時很多小朋友就開始為爭搶積木而發生了爭執,同時打擾了其他區域小朋友的區域游戲。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先不要急于勸解幼兒之間的沖突,可以在旁觀察,適時地引導幼兒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怎樣才能保證區域游戲時不發生沖突呢?”,“你們覺得這個區域最多可以放下多少位小朋友?”,“怎樣才能證明這個區域的人數已經滿了”,通過教師的步步引導,大家一起獻計獻策共同制定區域規則,運用這樣的方式,幼兒不僅學會了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規則意識。
(二)合作能力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指出3—6歲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的認知水平,他們總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大部分幼兒更偏向于獨自游戲,這樣的游戲方式不利于幼兒分享意識與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在區域游戲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幼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方式,尤其是面對性格內向的小朋友時,切忌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
例如:每次區域活動時,小紅總是會選擇去娃娃家,抱著娃娃一會喂娃娃奶,一會哄娃娃睡覺,游戲過程中幾乎不與其他小朋友說話,遇到這種性格內向的小朋友,教師可以慢慢靠近她,嘗試性地詢問小紅:“你的娃娃怎么不好好喝奶水呀,是不是生病了?”小紅回答:“好像是的。”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小紅尋求角色扮演區扮演護士的小朋友的幫助,這樣就強化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幫助他們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創造能力
區域游戲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游戲,首先,不同的區域活動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機會,為幼兒創造了放松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的身心是放松的,這樣更有利于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基于此,在幼兒區域游戲過程中,除非特殊情況,教師不可打斷幼兒,只需要靜靜地在一旁觀察即可。除此之外,區域游戲不是模仿游戲,而是創造性的游戲,教師不要給予幼兒太多的參照物,這樣會限制幼兒的思維。
例如:在進行繪畫游戲時,教師切記不要給幼兒展示一張成品圖,讓幼兒模仿給出的成品圖進行繪畫,這嚴重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繪畫活動中,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安靜的環境,給予幼兒天馬行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隨意勾勒,用不規則的線條表達此時此刻的想法。同時教師切記不要用“像”這個詞評價幼兒的作品。
三、區域游戲中教師指導策略
(一)做好觀察記錄
區域游戲的主體是幼兒,但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略幼兒的游戲行為。在區域游戲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觀察者和記錄員,教師要保證每位幼兒都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盡可能地觀察到每位幼兒的行為表現,同時可以分階段地以某幾個幼兒為重點觀察對象,對其的區域游戲進行著重觀察記錄和分析。
(二)適時介入指導
區域游戲過程中不乏小朋友失去游戲興趣的情況,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適時地介入指導,幫助幼兒重拾游戲的興趣。教師的介入指導可以采用平行介入、強行介入、交叉介入等方式,不同的情況教師應該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介入。
(三)給予恰當評價
評價是對幼兒區域游戲的總結,也是幼兒下次區域游戲的保證,評價可以是過程性評價,也可以是結果式評價,積極的過程性評價可以維持幼兒游戲的興趣,提升幼兒的自信心。積極的結果式評價可以激發下次區域游戲的興趣和熱情。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評價語,切忌“你真棒”“你好聰明”這樣類似的評價語。
綜上所述,區域游戲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游戲活動,為了保證區域游戲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精心創造區域環境,還要提高區域指導水平,真正發揮區域游戲的價值,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