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紅
【摘要】本文以《秋天》為例論述兒童詩教學的四種方法:反復誦讀,含英咀華;角色扮演,情感體驗;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聯(lián)系生活,訓練表達。
【關鍵詞】兒童詩 《秋天》 詩歌語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95-02
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教育肩負的任務不是單一的,但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學習語言,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闭Z文課程標準也非常明確地指出語文不是單一化的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應讓學生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兩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秋天》這首兒童詩歌,我們就要結(jié)合詩歌教學的特點,牢牢抓住“語言訓練”這個根本,緊緊扣住抒情這條線,以詩歌富有童趣的語言為抓手,反復誦讀、加以描述、激發(fā)情感、展開聯(lián)想、體會表達、感悟人生,才能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思的“雙基”訓練,最終激發(fā)學生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一、反復誦讀,含英咀華
《秋天》這首兒童詩的語言是精煉的、濃縮的,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只有通過瑯瑯上口的誦讀,才能由口入心再現(xiàn)詩歌語言的神韻,才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達到“人在文中”的境界。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朗讀的時間,通過對讀、聽讀、品讀、引讀、換詞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精妙、理解詩歌語言的神趣,讀出詩歌獨特的韻味和童趣。這樣,孩子們才能從中讀出歡樂,并在聲情并茂的誦讀里體會詩中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一個個優(yōu)美動聽的句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這些畫面也將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構成一首歡快愉悅的秋日交響曲。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兒童詩要關注語言節(jié)奏,變換朗讀的形式。如詩的第三小節(jié),可以抓住本節(jié)的語言特色,引導學生邊打節(jié)拍邊誦讀。讓學生通過變換朗讀的形式,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趣、讀出畫面、讀出意味,從而激發(fā)朗讀興趣,并在想象的情境中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二、角色扮演,情感體驗
兒童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是他們認識事物的首選。這就要求兒童詩更形象、更有趣味。因此,作者沒有一味盡情地抒情,因為那樣會讓孩子感到失味、厭煩。在作者的眼里,秋天是一個活潑躍動的孩子,他時而在“田野里打幾個滾”,時而在“小路上撒歡奔跑”,還調(diào)皮地抓一把“桂子”的香氣,甚至悄悄地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詩人通過運用“打幾個滾、撒歡奔跑、抓香氣、涂抹腳印”等生動形象的描寫,向大家描繪了一個可愛、調(diào)皮的秋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詩的情境中,讓學生扮演“秋風”“玉米”“高粱”等角色,讓學生與詩中角色融為一體,且讀且演、同樂同喜,體驗角色的感情,體驗詩的意境。例如:
師:你是玉米,你是高粱(指名生1、生2答),你是怎樣的心情?
生1:我是玉米,我非常高興,因為我不會再經(jīng)受夏天的炎熱。
師:那把你的喜悅寫在你的臉上,讀一讀。
(生1有感情地讀)
生2:我是高粱,我非??鞓贰?/p>
師:加上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來讀。
(生2有感情地讀)
……
學生一旦進入角色,情感與角色交融,就會積極主動地感悟文中的情景,并展開豐富的想象。一旦詩句描寫的對象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孩子的語言表達就會由此變得生動有趣。
三、展開想象,拓展思維
兒童詩不但擔負著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任務,也擔負著語言訓練的任務。那些貼近兒童認知的語言,更能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興致,促使他們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作者以“走在秋天”為引子,移步換景,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景物:田野里的“稻穗兒、玉米、高粱、秋風”,小路上的“向日葵、野菊花”,果園里的“紅蘋果、紫葡萄”,仿如秋天的一個個小精靈,使得詩歌更貼合兒童的心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的秋天果園豐收的景色圖片,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人景合一”這一詩歌語言文字體悟過程,彌補學生閱讀過程中直接經(jīng)驗的不足,激活學生的想象,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善于抓住文本的關鍵處進行拓展,運用想象,引導學生學會把“言”變成“景”,把詩歌中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的情景,通過想象轉(zhuǎn)換成頭腦中鮮活有趣的畫面,再把想象到的畫面、感受到的意境通過誦讀呈現(xiàn)出來,從而讓學生品悟到詩歌文字的精妙之神,欣賞文本的意境之美,體味語言中寄予的情感與意趣,真正讀出文本的韻味。
四、聯(lián)系生活,訓練表達
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往往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一字而盡傳精神。這首詩的第四節(jié),不少文字相當精準、傳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巧妙利用它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如將詩句中的“紅”與“紫”進行調(diào)換,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樣改行不行”“為什么”。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成熟的蘋果、葡萄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兩個字是不能調(diào)換的。在讓學生比較揣摩詞語并感受語言的準確性之后,教師可以再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完成這樣的練習:( )嚷著( ),要( ),并讓學生模仿句子造句。這樣的模仿表達實踐,激發(fā)了學生潛在的說話欲望,讓學生由想說、敢說到會說。在“說”的這一挑戰(zhàn)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
可見,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既要貼合兒童實際、形式多樣,又要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真實、有效的培養(yǎng)。在學生理解了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還可以拓展延伸,讓學生與生活實際巧妙結(jié)合,談秋天的喜悅、秋天的收獲、秋天的感想、秋天的思考,通過多角度的語言表達活動促進課文語言的內(nèi)化,并且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zhì)量,以表達促進理解,讓讀與說相得益彰。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