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鴻暉
【摘要】本文論述讓學生借助朗讀教學讀出文本中的并列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連貫關系(按事情先后順序),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朗讀教學 輪讀 引讀 邏輯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10-02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讀是一項有聲語言藝術的活動,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鼓舞。同時,朗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把書面語和口頭語結合起來的一種語文訓練形式。三年前,筆者嘗試著通過朗讀的方式來讓學生掌握教材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借此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經過三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總結出了通過不同的朗讀訓練來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讀出并列關系
朗讀的方式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關鍵是怎樣讀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欣賞詞句、表情達意。這就要要求教師根據教材文本的特點,采用最佳的朗讀方式,促使學生通過恰當的朗讀讀出其中的句子關系,從而培養邏輯思維。例如,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文中有這么一段話:“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兩個句子是并列關系,分為兩層,很好地體現了桂林山水的特點。為了讓學生記住桂林山水的特點,即山“奇、秀、險”、水“靜、清、綠”,朗讀時教師可以采用輪讀和引讀的形式,讓學生讀出其中的味道。1.輪讀。把全班分為男女兩組,一組讀水的特點,一組讀山的特點。2.引讀。教師引導:“桂林的山有哪些特點?”學生就讀第一層;教師再問:“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學生再讀第二層。這樣學生就容易記住了。
另外,對于段與段之間是并列關系的課文也可采用這種方法。如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五次寫小女孩擦燃火柴。這幾個內容是并列關系,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讓他們分別讀每次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原因,所出現的幻覺及現實,讓學生知道作者寫每次擦火柴都以“現實—幻象—現實”為線索來寫,這五個內容是并列關系。或者由教師引讀。教師引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讀出課文的有關語句。教師接著問:“這次她出現了什么幻象?”學生接著往下讀有關句子。教師繼續問:“這次火柴滅了以后,現實又是什么?”讓學生接著往下讀。其他幾次擦燃火柴的原因依次按照這樣的方法類推引讀。在教師的引讀下,學生能很自然地掌握句子的并列關系。
二、讀出轉折關系
我們都知道,句子、文段采用轉折關系,一般是為了突出強調轉折連詞后的內容。即轉折關系的句子、句群、文段。那么,我們如何通過朗讀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強化這一邏輯關系呢?筆者認為,這就需要教師整體把握教材,對于哪篇課文需要用什么朗讀方式心中有數。例如,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永遠的歌聲》里“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這句話是轉折句,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引讀的方式進行朗讀,在教師讀完前半句“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里有狼”之后,隨即把句子轉換為“雖然我知道山里有狼”,讓學生讀下一句話“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最后,教師再向學生強調這樣的句子就是轉折關系的句子。類似的轉折關系句子還有“雖然……但是……”“……可是……”“……卻……”“……只是……”“……但是……”“然”“而”“而且”“盡管……但是……”等,讓學生明白轉折關系的復句或文段的概括只要抓住轉折重心,遵循原則,巧用方法,就不會出錯。同樣,遇到段與段之間也是這樣的轉折關系,教師如果充分了解教材文本,就能把握教材,把它們合并起來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同一冊教材《詹天佑》一文為例,本文的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內容就屬于轉折關系。第二部分寫的是帝國主義藐視中國,說中國“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工程師還沒出世呢”“他們認為,這樣艱巨的工程,外國著名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中國人是無論如何完成不了”;第三部分寫詹天佑卻偏偏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證明給外國人看,并提前竣工。這兩部分的內容是相反關系,在引導學生朗讀時,我們可以用“外國人嘲笑這一工程,對嗎?詹天佑是怎么做的?”提示學生讀第三部分,促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讀體會段與段之間轉折的邏輯關系。
三、讀出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正句和偏句之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的句子。偏句說明原因,正句說明結果。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因果復句分為說明因果句和推論因果句兩類。對于這種邏輯關系,學生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卻容易忽略。對此,語文教師要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引導學生重視這一邏輯關系,通過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依據或前提,后一個分句表示由這個依據或前提推出的結論,明白這種結論帶有主觀性,可能是事實,也可能不是事實。以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的“西沙群島一帶,海水顯出種種色彩,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因為海底有高聳的山崖,有低陷的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上看,色彩也就不同了”為例,本段共有兩句話,前一句寫的是結果,后一句交代了原因。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朗讀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1.輪讀。讓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讀西沙群島海水的色彩豐富,另一組讀西沙群島海水色彩豐富的原因。2.互讀。可以在學生輪讀之后互相交換讀,也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交換讀。3.引讀。由教師讀原因或結果,學生讀結果或原因。最后,教師點明其中的邏輯關系,使學生的學習印象變得深刻,不容易遺忘。
四、讀出連貫關系(按事情先后順序)
在小學語文S版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表示連貫關系的復句,并且多數是按事情先后順序來描寫。那么,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一關系呢?我們也可以借助朗讀教學來實現。如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第三自然段——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對于該自然段,教師可以這樣引讀:“我”在做什么?母親進來了說了些什么?“我”的回答讓母親感到怎樣?由此讓學生接著問題逐一往下讀。然后,向學生強調“像這樣在時間上先后相繼、事理上先后相承”的句子就是連貫的邏輯關系,從而加強學生對于連貫關系句子的印象,在腦海里加深對這一邏輯關系的認識。
以上是筆者總結出的一些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做法。當然,利用朗讀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學生的學情來安排朗讀。如小學三四年級重點是由字、詞、句轉到段的訓練,側重于讓學生體會句與句、層與層之間的邏輯關系;而到五六年級則由句與句、層與層過渡到段與段的訓練,側重于讓學生體會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二是根據課文特點來安排朗讀活動。對于對話較多的記敘文,如寓言、童話之類的課文,應采用表情朗讀、分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習課文,但并不適宜展開邏輯思維訓練。三是在利用朗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時,不管是哪種方式的朗讀,都不能把課文分割得過于零碎,以免影響課文的整體性與完整性。雖然現實閱讀材料中句與句、層與層、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復雜的,但只要教師吃透教材、具有通過朗讀訓練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意識,就能讓學生通過朗讀訓練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