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羽 廖露琪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與人口大國,農業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的農村政策也由十七大以來的“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到十八大的“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再到如今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可以看出,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密切關注,在中國的未來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與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一方面糧食的產量有了穩定的提高,2016年中國人均糧食的占有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規模、水平在不斷上升,國外農產品市場的開拓,農副產品出口額的增加等等。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中國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國耕地數量有限,利用效率較為低下。根據資料顯示,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2畝,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32%[],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建設用地的支持,農業用地常常讓步于建設用地,而我國土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新的土地資源的開發需要付出大量經濟和生態環境的代價,農業用地的數量無法保障;另一方面,農村土地存在著大量的荒廢閑置現象,土地利用率低下。其次,我國當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地區差距大,尤其是在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農業設施建設還遠遠達不到標準要求,而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必要的物質社會條件。另外,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規模化程度低,農民增收慢。這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國在農業方面投入的科技資金較少,相應的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不足,因此在農業現代化方面遲遲沒有里程碑式的發明出現。面臨著自然環境的不穩定性和市場需求的多變性的雙重風險,農民保持收入持續增長的壓力大,收入增速慢。最后,我國農業人才缺失,農民的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等問題也對農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上的總結,可以將未來中國農村發展改進方向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要建立健全城多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相比于十八大提出的城鄉統籌發展,十九大提出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加細致全面,簡單來說就是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生產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通過這三大體系,推動我國農林牧林漁業的轉型升級,努力把我國農業打造成現代農業,使我國不僅成為農業大國,更成為農業強國。
2.要鞏固完善當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決土地流轉中的承包農戶和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由此可以推動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3.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一直以來,土地因為不可移動、流轉價格高、增值能力差一直限制著農業的發展,土地承包年限延長意味著可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農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收入;但另一方面如何持續高效的利用現有土地也值得深思。
4.進一步深化當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保障農民權益不受侵害。這不僅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中國基本經濟制度,也關系到是否能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活力,就需要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不僅要管好用好每一份集體資產,“以形成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形成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集體產權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另一方面,由于農村集體資產在不斷擴大,如果不能確權到戶,將會造成資產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險。
5.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打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當前我國現有的農村經營主體是在家庭聯產承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較單一,經營格局并不完善,應當大力發展分散農戶和當地的農業合作組織或者農業企業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幫助農民增收。
6.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亮點是提出加強要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不僅僅是當前法治中國的時代要求,也是長久以來人們心中的期望,這也體現了在發展鄉村經濟基礎上更高層次的目標。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及啟示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斷層甚至缺失的現狀,只有明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將一二三產業融合貫通,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農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才能為農村的持續發展注入持久的動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要打破城鄉長久以來的二元發展體制,讓鄉村成為和城市平等的發展主體,使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雙向互通,城市要將完整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向鄉村轉移,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鄉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外依托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也可以將農村大量閑置土地盤活,使每一塊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用。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問題的重中之重,從2003年起連續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者即聚焦三農,但只有真正從農村當前的農牧漁等產業資源、生態環境、精神文明環境出發,立足于農民的真正需要,將農村作為一個整體,去激發農村的活力和農民的積極性,不再單純依靠單向的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建立能長久發展的內在動力體制機制,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的長遠發展,實現鄉村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