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叢蒼
命題科學,切入恰當
李杰所著《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系研究一以中古時期平面圖像為中心》一書于2017年10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并聯其隨之所著的《美術考古學語境下的唐代石槨研究》(臺灣花木蘭(中古史)出版社2017.03)付梓,即在考古學界與美術史界同時產生了較大影響。
美術學研究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傳統繪畫中最早形成規范的是人物造型,人的形體一方面是一種自然現象,另一方面它在社會中存在,與當時人們的理解態度有著直接關系。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論述神經系統與心理經驗時說,物質與非物質之間存在著等同的關系。本書所設立的命題則力圖解決考古學與美術學的銜接和相融并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美術考古學體系構架。因而對其設立“中國美術考古學的風格譜系和建構基礎”的題目進行專門研究,這無疑是一個智慧的選擇。
觀點鮮明,新意疊出
作者圍繞傳統繪畫造型這一主線,提出了不少富有見地的認識。
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特點是以幾個相對集中的線群來塑造復雜的現實物象造型,由表現物體結構的結構性線群及豐富畫面的裝飾性線群所組成。每一組線群都代表著一種方向上的暗示,線群之間的配合是各種“暗示”相互呼應、相互平衡,從而構成了一個感覺意義上完整的傳統繪畫線群組合。這種平衡不是現實形體上的物理平衡,而是畫家對于畫面中線的主觀分布,在視覺上產生的意象整體。在對傳統繪畫的形式研究中,不妨將結構性線群與裝飾性線群進行單列分析,同時關注兩者間的作用關系與演變軌跡。如此,或可更加直觀明確的闡釋不同時期或具體作品的形式風格特征。
以長短不同線條組成的卦象規律是中國古代哲學觀念中,對物象重新理解后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古代繪畫以線造型的觀念亦可追溯至易經卦象線形排列的節奏感上,卦象中完整和斷裂的橫線所組成的三線形或六線形,在繪畫中要么直接作為造型功能,要么將其作為眾多圖形的結構基礎。
作者提出,中國傳統畫家在作畫時,為了使筆下的藝術形象更加具有鮮明的形態個性,有意識的將現實人物固有的統一與平衡打破,從新形成另一種與客觀人物偏離的組合形式,用以強化現實人物的本質特征及精神特質。這種藝術化的人物形象與現實人物的差異,并不是無限度的濫用,而是在最能體現人物精神境界的前提下,互為施用的結果。其目的是使畫家創造的藝術形象,比生活中常見的現實人物更加鮮明、更加典型及更具感染力。這種現實與表現的偏離,實質上是藝術家在現實與審美理想之間尋找的一個平衡點。
重點突出,方法明確
本書在建立中古時期墓葬平面圖像系統的基礎上,從藝術發展的角度出發,將持續繪畫視像結構以及“技藝”本身發生、發展的邏輯性本體因素,對應整體風格轉變的綜合性因素,來定義考古美術作品的“風格結構”意義。總結出各時期風格演變的整體趨勢序列,從而對各時期典型持續性風格明確定位,解決建立美術考古學學科所必須首先完成的基本定性問題和基礎方法論的確立。
從方法論角度而言,作者主要采用美術考古學風格定性分析的方法對古代美術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著重從藝術發展的角度,關注于各歷史階段所能給畫家提供的創作觀念及技術手段,以組成傳統美術本體的“三要素”作為分析主體,對“三要素”在各自獨立系統中持續性演變進行分析,放在一個更大的發展框架之內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同時關注影響其風格轉變的外在因素,并以此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中國美術考古學風格研究系統。
凡此種種,都是值得重視的見解。為中國美術考古學的學科獨立提供一條明確的路徑,并為學界關于這方面的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