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輝
以德州市為例分析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的必要性: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是扶智防貧的根本途徑,是落實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的者力支持。查找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信息流通不暢;培訓后續工作不到位。探討優化策略:搭建培訓供需信息交流平臺;構建四方一體的“互聯網+”勞動力輸送平臺;探索訂單式培訓模式。
自2013年11月以來,黨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農村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全面推進農村精準扶貧工作。各地此類培訓開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培訓開展了很多,但收效不甚理想。仍然存在“就業難”和“招工難”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培訓工作中仍存在供需信息流通不暢,培訓服務與就業服務脫節的問題。筆者將以德州市為例,探討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優化策略,以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工作實效,推動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的必要性
1.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是扶智防貧的根本途徑。就各國扶貧經驗來看,扶貧治貧關鍵是發展經濟和發展教育。經濟的發展為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就業形式的脫貧;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實現農村勞動力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知識技能的提高,從根本上脫貧。而其中經濟發展是脫貧的外因,教育發展是內因,是推動脫貧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推動就業創業教育,轉變農村勞動力思想意識、激發農村勞動力脫貧內生動力,是扶貧治貧的根本。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和綜合素養,滿足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勢及不斷升級的產業崗位需求,是扶貧脫貧的主要途徑。
2.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是落實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的重要支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蓖瑫r指出,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就業創業培訓實現精準脫貧,有效提升貧困農民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提升農村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建設,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多樣化的就業創業培訓既創新了農村勞動力的思維和認知,又更新了農村勞動力的知識,有效提升了他們的技能,促進了智慧農業、鄉鎮企業、特色產業的繁榮發展,為全面落實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對德州市基于精準扶貧的就業創業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發現,目前就業創業培訓中尚存在一些問題。
1.政策宣傳不到位,信息流通不暢。調查發現農村參加培訓的人員所占比例偏低,大部分人員有培訓需求但缺乏培訓信息;還有一部分人對培訓政策持懷疑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培訓供需交流平臺,培訓供需雙方信息不夠公開、不夠透明,交流方式過于落后,難以對接,信息不能及時傳遞;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素養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偏低,不善于利用較為先進的交流手段,導致信息接收方式過于落后、范圍狹窄、傳遞時間過長,阻礙了他們對培訓就業信息的接收。
2.培訓后續工作不到位,就業服務不及時,缺乏后續技術咨詢服務。調查中發現就業服務不及時,培訓服務與就業服務脫節。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不提供就業服務,而就業服務部門不能及時掌握培訓結業信息。培訓與就業的脫節導致,導致很多學員不能及時就業,專業能力下降,上崗前還需進行崗前培訓。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培訓機構自身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培訓就業技術咨詢一條龍服務;二是培訓機構與就業服務部門缺乏配合交流,對接不利,相互之間不能及時溝通信息。
三、基于精準扶貧的就業創業培訓優化策略
依據地域特色和地域自身經濟發展特點,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在中共黨員和各級政府大力扶持下,搶抓機遇,及時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教育培訓做出改進和調整。
1.搭建以政府為依托、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以培訓機構為主體的多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培訓供需交流平臺。通過德州市各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搭建交流平臺,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的傳播手段拓寬信息傳遞的范圍、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及時更新培訓信息動態。培訓機構和縣人社局的負責人員通過該平臺及時提供培訓信息,并根據需求適時組織培訓;為需求方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咨詢以及政策咨詢服務。充分運用供求信息網、電視臺、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培訓機構官方網站、縣人社局官方網站、鄉鎮和村級基層工作人員的多種形式進行信息的傳播交流,提供全方位覆蓋的信息交流網。
2.構建就業服務部門、培訓機構、培訓學員、用工單位四方一體的“互聯網+”勞動力輸送平臺。以德州市各縣市人社局就業服務部門為主體,搭建“互聯網+”勞動力輸送平臺,將培訓機構、培訓學員、用工單位集合到一起,實現就業服務部門、培訓機構、培訓學員、用工單位的無縫對接。平臺構建利于人社局與培訓機構交流信息,及時掌握學員學習、就業動態,提供就業信息和創業政策;利于培訓學員了解就業信息和用工單位需求,進行技術咨詢和政策咨詢;利于用工單位掌握勞動力供需情況,實現直接招工;也利于用工單位與培訓機構對話,提出用工需求和培訓建議。培訓機構可了解用工市場需求,根據供需情況適時調整培訓內容。該平臺的構建,將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創業成功率,推進經濟發展。
3.完善培訓機構自身功能,探索培訓、就業、技術咨詢于一體的訂單式培訓模式。借助于京津冀協同示范區建設的時機,以精準扶貧為核心,鼓勵培訓機構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能力、拓展服務范圍,構建集培訓、就業、技術咨詢于一體的培訓模式,為學員提供一條龍服務。政府部門為培訓機構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幫助,為培訓機構和京津冀用工單位牽線搭橋,鼓勵培訓機構與用工單位深入合作,進行訂單式培訓。一體化訂單式的培訓就業模式更利于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就業的高效性和技術服務的及時性。
面向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創業培訓對于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盡快實現精準脫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化改革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