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東路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始建于2012年12月,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已實現1個黨員志愿者工作室、8個片區樓宇工作室志愿服務點以及19個居民區志愿服務站的“1+1+8+19”模式的輻射和拓展。中心依托南京路為民服務品牌優勢,以志愿服務需求收集、團隊整合、風采展示、先進表彰以及示范項目開展等為服務基礎,以區域化黨建單位積極參與“雙向認領”為服務拓展平臺,持續加大項目化運作力度,實現志愿服務外在品牌與內在實力“雙提升”。
從1982年起,南京路上廣大民兵、團員秉持著共參與、共分享的理念,開創了南京路為民服務先河。在傳承方面,中心提出“我搭建陣地、你提供服務”的共建模式,社區志愿服務隊、群眾志愿者始終堅持每月10日、20日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在創新方面,依托南京路為民服務品牌優勢以及黨建聯合體資源平臺,街道積極探索“一街、兩城、一堂、一園”服務的“方陣模式”。定期參與街道各類集中性為民服務的社區單位有50余家,提供項目55個。
街道現有三大類、250余個志愿服務項目形成常態化運轉。在幫困助學方面,中心大力發動社區黨建聯合體成員單位參與“四助”服務。25家共建單位為社區51名學生提供助學服務,15家共建單位為社區30余位困難老人提供助老服務,15家共建單位為23家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在社區服務方面,在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基礎上,中心聯合長征醫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直屬機關黨委、上海音樂廳等多家社區單位孵化新項目,將大型義診等服務送進樓宇、送進社區。在文明倡導方面,堅持十年運作市民講師團,連續六年舉辦社區道德講堂,堅持八年運作文明指路隊,連續六年運作思源環保志愿者隊,并與14家社區單位、19個居民區共同參與交通路口文明值守、共享單車文明騎行倡導等行動,還有市民巡訪團、行風政風監督員,多年堅持參與文明監督工作。
充分發揮區域內樓宇多、社區單位聚集的獨特優勢,努力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推動社區單位參與志愿服務,實現社區志愿服務兩個“拓展” 和一個“延伸”。一是社區志愿服務的參與群體實現拓展。從原來一個中心“單打獨斗”到廣大社區單位“眾人拾柴”,志愿力量不斷充實。二是社區志愿服務的受益群體實現拓展。受益群體從弱勢群體向更廣泛的居民群眾拓展,志愿服務的實踐者也能成為服務的享受者。三是社區志愿服務的陣地得到延伸。從一個中心,到“1+1+8+19”運作模式,從集中性服務到日常性服務,把服務送到樓宇白領、社區居民身邊。
近年來,顧村鎮社區志愿服務中心立足于本鎮快速城市化建設進程,面向30余萬集中聚居的市區動遷、經適房、廉租房、外省市來滬居民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多元化,積極整合“居民自治+駐區共治+社會法治+群眾德治”多元力量,完善志愿服務供需對接、注冊認證、項目孵化、資源整合、能力建設、團隊培育、指導監督、激勵保障、文化建設九大功能,有效彌補社區服務資源不足的狀況,不斷激發基層社區公益治理活力,打造出“四治公益苗圃”志愿服務新品牌。


中心積極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凝聚67個志愿服務工作站上萬名志愿者的自治力量、100余家駐區單位的共治力量、近10家執法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的法治力量,形成志愿服務三維有機網絡,夯實社區志愿服務的堅實基礎。

充分利用“百姓自我服務家園”“為民服務中心”“心連心茶室”等特色服務品牌基地陣地,在常態化開展文明講座、禮儀課堂、文體沙龍、技能講堂過程中,持續培育具有現代志愿服務理念與特色技能的“志愿者種子骨干”。
邀請高校、職能機構、駐區單位、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志愿者專業知識與技能多樣化培訓,年累計開展300余場次,涉及垃圾分類、綠化養植、文明養犬、廢物利用等20余個類型。
立足鎮域實際,凝聚四治公益力量,創新有利于社會各類資源共同參與的“七彩公益進社區”“紅帆港黨群服務站”“知心姐姐”“趙克蘭工作室”“愛心一家親”等特色志愿服務品牌,不斷豐富志愿服務的內容與形式,拓展志愿服務品牌內涵。
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要求,以“志愿服務,我的生活新方式”為特色文化,致力轉變人們傳統觀念,讓四治公益力量聯合開展、共同支撐、齊心推動的志愿服務新模式成為基層黨組織、居民群眾、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一種新習慣、新風尚!
如今,顧村鎮社區志愿服務中心引領四治公益力量已陸續創新18個特色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僅“七彩公益進社區”一個項目就團結400余戶商家,累計開展居民服務200余場次,惠益群眾近萬人次。已陸續發展“三鳥齊鳴”“愛心一家親”“溫馨12345”等100余支超過20人以上規模的特色志愿服務團隊。其中,“三治心連心”項目獲評“上海市優秀志愿服務品牌”稱號;“趙克蘭工作室” 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趙克蘭為楷模,宣揚感恩、敬老的傳統文化,傳遞孝老愛親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