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之健 編輯/長 歌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煙草流行問題列入全球公共衛生重點控制領域,從1989年起將每年的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
2010年3月1日頒發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是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中國生效后,國內第一部由省級人大頒布的控煙法規。2017年3月1日,修改后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進一步實施,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內禁止吸煙。由于“天花板”下全面禁煙成效顯著,獲得了國際國內有關各方的一致肯定,上海市人民政府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2017年世界無煙日獎”。
“2017年上海市控煙狀況及煙草流行監測核心數據”調查結果顯示,15歲及以上成人吸煙煙率率 為為20.2%,較較2016年年21.0%下下降降了了0.8個百分點,其中男性吸煙率為38.4%,女性吸煙率為0.8%;二手煙暴露情況逐步好轉,非吸煙者暴露于二手煙的比例由2016年的58.5%降至2017年的50.6%。這是值得欣慰的,因為和一手煙同等危害的二手煙,可以讓受影響人群得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5%—30%,肺癌風險也提高20%—30%。
調查也顯示,吸煙者日平均吸機制卷煙數達到13.4支,比2016年平均增加0.2支。同時,公眾對于低焦油卷煙危害仍存在認知上的誤區,“相比普通卷煙,標明低焦油含量卷煙的危害并不小”的知曉率不足四成,僅為34.6%,控煙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低焦油是一個社會敏感性問題,誤導性煙盒標示依然是眾多卷煙的賣點,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相對于性與毒品,香煙是刺激大腦分泌神經遞質多巴胺,產生一種莫名的欣快感的最簡單途徑,從入口到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只需要7秒鐘,沒有什么比香煙更容易帶來快樂。因此,現實生活中成癮煙民眾多,即使到室外吸煙,三手煙還是依附在衣服上,“天花板”下的控煙政策,不能只預防二手煙,還需要提倡“熄煙”的公民責任教育。
美國的大型隊列研究顯示,無論是吸中等含量焦油、低焦油還是極低焦油卷煙的煙民,只要不戒煙,他們罹患肺癌的風險并沒有什么不同;歷時40年的英國醫生研究(British Doctors’Study)也發現,就算廣泛使用了低焦油卷煙,吸煙者的肺癌風險還是呈上升趨勢。2003年,WHO聲明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相繼否定了ISO/FTC方法。200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正式將這種方法廢除,公告中表示,這種方法得出的焦油和尼古丁含量并無意義,只會讓消費者對吸入量和健康風險產生誤解。
吸煙增加冠心病風險已是不爭的事實,2017年5月發表于心血管領域頂級雜志《循環》(Circulation) 題為“Loss of Cardio--Protective Efects at the ADAMTS7 Locus Due to Gene-Smoking Interaction”的文章,又進一步揭示了冠心病發病機制中的“GGeennee--SSmmookkiinngg Interaction”,即基因和吸煙(行為)的相互作用。
該研究發現,在人類第15號染色體上ADAMTS7基因,能通過促進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等機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而在其相關基因座位置的rs7178051變異體的T等位T基因,與冠心病的風險呈強的負相關性。這個有“保護性”的變異體,在非吸煙者身上,可使冠心病風險降低12%,而吸煙者僅降低到5%。煙吸得越多,基因表達變化得越明顯,存在著明確的量效關系。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應邀對文章進行點評時告誡:“因吸煙導致的基因變異,不僅使吸煙者自身罹患心肌梗死風險增加,也為后代留下隱患。”
深入開展增強煙民戒斷依從性的健康教育,助力源頭上的“熄煙”干預,這是《科學生活》雜志實施“健康生活有問必答”應當特別關注的公民教育課題,讓我們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