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及成長歷程,其實就是在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不斷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過程。本文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劃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思想萌芽和理論醞釀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全黨確立和產生第一個理論成果的階段、繼承發(fā)展和繼續(xù)產生新的重大理論成果的階段,這三個階段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不斷推進,并且其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不斷引導中國共產黨的進步。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就是在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升華,進而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本文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角度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分析。
一、1918-1934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萌芽和理論醞釀階段
此階段中,李大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李大釗第一個從內心中接受并且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而李大釗顯示切實了解并且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及相關概念,并且基于此探究了怎樣將馬克思主義切實應用到中國革命中來,為中國革命理論體系注入強大的支撐力量。這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首次將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及原理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進而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萌芽。李大釗在1923年10月的時候,回答日本記者的提問時,他再次提出立足于中國基本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促進中國革命的不斷推進。也就是說,在我黨正式成立前,馬克思主義就已經(jīng)開始在我國傳播,并且是傳播的初期階段,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中,早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觀念及意識。鑒于此,在針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進程進行分析的時候,一定要由這個階段開始,并且重視這個階段。
二、1935-1977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全黨的確立和產生第一個理論成果的階段
歷史上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轉折點,會議上批評并且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觀念下的統(tǒng)治,并且使得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確立,進而為馬克思主義理念與中國基本國情切實聯(lián)系起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之后,紅軍長征大獲勝利,并且創(chuàng)建了陜北抗日根據(jù)地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打開了全民抗戰(zhàn)的序幕,這就在實踐層面上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基本國情相聯(lián)系的作用及價值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之后,毛澤東提出了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概念,即借助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建設過程中運用,而不是僅僅抽象地將馬克思主義奉為所謂的思想理論。而是變成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部分,反過來說,要是馬克思主義沒有切實聯(lián)系中國實際,或者說不具備中國的特點及特性,那么這就是生搬硬套的馬克思主義,是抽象化的馬克思主義。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在實踐過程中,具備我國的特點,換而言之,立足于中國特性之后,才能夠有效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也是我黨繼續(xù)去解決的一大重點及難點問題。洋八股一定要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應該少唱,教條主義一定要休息,然后運用生動、新鮮、活潑的馬克思主義,并且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進而變成我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風”馬克思主義。
三、1978年至今,繼承發(fā)展和繼續(xù)產生新的重大理論成果的階段
“文化大革命”之后,以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共產黨遇到了一個巨大的轉折點,黨和國家的重點任務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是全力促進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及發(fā)展,此階段中,中國也正式處于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新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發(fā)揮重要推動作用的就是鄧小平及以其為中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此階段中,他們對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累積的經(jīng)驗與教訓不斷進行總結,并且突出了和平及發(fā)展的時代主題。鄧小平在此階段中,提出并且進一步思考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強調,中國應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此理論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之后,證明是正確無誤的,不管是建設還是革命,均應該不斷學習,并且吸收、借鑒外國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可是,切忌照抄照搬,這不但不會取得成功,還會使得原本國家的建設及發(fā)展受到極大的影響。應該在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切實有效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上,衍生出了鄧小平理論,而此理論的創(chuàng)建,切實就是毛澤東所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含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的“第二次結合”,其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在1997年9月時,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順利召開,會議上鄧小平理論正式被確立成黨的主要指導思想。
結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但是一個把科學理論真正應用到中國實際的一個完整性過程,還是一個能夠有效解決我國難題、緩解我國困境的科學過程,并且此過程的整體性非常強。因此,一定要始終秉承整體性的基本原則,綜合地剖析并且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進而全方位地、深刻地理解這個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不是盲目的或是偶然的,這是中國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來為中國的發(fā)展指明道路,而馬克思主義也需要中國這個深植的土地,正是因為雙方的這種“需要”,使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變成一種必然的趨勢及結果。這個結合存在一個發(fā)生及發(fā)展的實際過程,并且這個過程尚未停止,一直在不斷進行著。
參考文獻:
[1]宋婷婷.新媒體時代高校網(wǎng)絡輿情突發(fā)事件的應對疏導策略研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7(03):85
[2]曾麗萍.新常態(tài)下高校網(wǎng)絡新媒體運行路徑的探析——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6(01):109-111
[3]譚可可.“機制創(chuàng)新”推進網(wǎng)絡新媒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J].學術論壇,2015,38(03):15-18
作者簡介:韓風,出生年月:19940829,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省濰坊市,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