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保險業務創新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趨勢。互聯網保險業態也呈現處新的特點,在管理特征、種類創新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也潛藏了一定的創新風險和問題。本文嘗試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保險創新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正確思路,即應該堅持產品的本源性、創新性、普惠性等要素,同時健全互聯網保險創新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保險創新;風險控制
一、引言
保險是現代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務之一,也是進行風險和財富管理的重要方式,更能夠衡量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下,保險產品借助新的營銷渠道和傳播媒介,正成為保險行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創新促進了保險需求的多元化,迫使傳統的保險行業加快轉型,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的加入,攪動了傳統保險行業的局面,是的傳統保險市場被蠶食甚至取代。在此背景下,傳統保險市場正面臨巨大變革,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總體來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保險業務創新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趨勢。互聯網保險業態也呈現處新的特點,在管理特征、種類創新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也潛藏了一定的創新風險和問題。
本文嘗試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保險創新現狀進行分析,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解讀,并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正確思路,即應該堅持產品的本源性、創新性、普惠性等要素,同時提出了借助互聯網優勢促進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并從健全互聯網保險創新的保障機制方面提出了改進方法。
二、我國互聯網保險創新的現狀
2013年以來,我國逐步開始互聯網保險公司試點,以此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眾安在線、泰康在線等家互聯網保險公司得以批準設立,并呈現出自身的經營特點。
一是呈現出不同的經營特色。如眾安在線,其在產品開發、風險管控等方面無先例可以借鑒,但憑借大數據平臺優勢,其探索過程較為順利,并在跨界合作和場景創新方面首創了許多模式,如同阿里巴巴、中國平安、騰訊以及小米、美團的合作,推出了如手機意外險、食品安全責任險等創新險種,并獲批濟寧交強險、投資型保險等領域,這也意味著其市場范圍不斷深入傳統保險場景。再如泰康在線,其借助于泰康人壽的傳統平臺,促進了傳統壽險經營在場景化和碎片化方向上不斷創新,還借助微信朋友圈推出“求關愛”產品,打開了傳統保險創新之路。
二是產品不斷加快創新。當前,經過五年的發展,保險市場上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加快,呈現出種類繁多、覆蓋面廣的特點,日益呈現出場景化、碎片化、小額、高頻等特點。以眾安在線為例,其一直在探索涉足新的領域,推出的300 多款產品覆蓋了不同場景,滿足了客戶各類綜合化的保險需求。
三是促進了傳統保險公司轉型創新。大部分互聯網保險公司從財產險開始涉足,再開展壽險業務,財險成為主要經營險種。近年來,互聯網財險公司數量明顯遞增,互聯網人身險公司數量增長穩定。從保費收入看,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加快發展,互聯網保費收入呈上升趨勢。但與發達國家日本相比,我國保險產品的覆蓋率還比較低,深度也不夠,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互聯網保險市場也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我國互聯網保險創新中的問題
互聯網保險正加快發展,但由于剛剛起步,加之管理方式、經營理念的相對滯后,互聯網保險公司仍面臨著產品開發創新、營銷和服務創新的不足。
一是產品創新不足,雖然目前種類繁多,但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很少,產品較為單一,期限普遍較短,保障范圍狹窄,產品小額碎片化嚴重,在其他險種方面,部分互聯網險種具有合作平臺特色,雖新穎獨特,但并未抓住互聯網保險產品精髓,產品和服務限制大,普惠性差。而國外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更加貼合互聯網即時性特點,提供了個性化保險選擇,既降低運營管理成本,又實現了產品的普惠性,還帶來了業務量增長。原因之一是我國的互聯網技術與保險業的結合不夠,如產品設計、定價能力不足,產品創新較少。此外從保險環境看,受限于我國保險行業產品審批制、保險費率未完全市場化等原因,也影響了我國互聯網產品的創新。
二是產品營銷受阻。與國外較為成熟的營銷模式相比,我國互聯網保險產品營銷渠道受限,單純充當營銷中介,不能完全自主經營,且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運用不夠,客戶體驗不好。我國互聯網保險創新應該注重顧客的購買體驗,以彌補傳統保險營銷中信息不對稱、顧客被動接受的不足。
三是保險服務不完善。我國互聯網保險產品大多條款簡單、風險責任小,存在片面追求低價格、忽視服務質量的問題,顧客很難獲得個性化服務,實際保險服務體驗不足。同時,我國保險市場競爭激烈,用戶體驗不足、產品認可度較低。
四、“互聯網 +”時代我國保險創新的路徑
一是突破現有經營模式。互聯網時代,傳統保險公司必須突破現有的經營和管理模式,通過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整合公司業務資源,及時匹配個性化的保險需求,創新組織管理結構,實現與實際業務需求的匹配。
二是主動對接互聯網。當前,數據信息重要性日益凸顯,傳統保險公司必須主動對接互聯網,借助大數據發掘潛在客戶的保險需求,加快傳統保險公司轉型升級步伐。
三是積極適應客戶新需求。各種意外事件、消費者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刺激了新的保險需求。大數據的應用使得獲取海量的互聯網用戶數據成為可能,要及時匹配客戶需求,探尋碎片化、低頻的風險因子,開發個性化、高頻的互聯網保險產品,提升保險產品的普惠性。
四是完善保險創新保障機制。要更新保險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保障機制,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時刻把握客戶需求,推動保險業高端化、精細化發展。要加強保險行業人才培養,提高行業風險管理水平。要加強組織保障機制,提高互聯網保險運營效率,真正堅持產品的本源性、創新性、普惠性。
參考文獻:
[1] 陳可盈,盧泳堯,方有恒 . 互聯網保險用戶體驗調查與分析 [J]. 上海保險,2015(2)
[2] 李瓊,劉慶,吳興剛 . 互聯網對我國保險營銷渠道影響分析 [J]. 保險研究,2015(3)
[3] 李思霖 .“互聯網 + 保險”加速布局 [J]. 中國金融家,2015(8)
[4] 李文銳 . 新常態下保險產業規制問題研究 [J]. 經濟問題 ,2017(4)
作者簡介:王博儒(1996-),男,漢族,重慶巫山人,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