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梅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對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興趣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尤為突出。六七歲的孩子剛跨入學校不久,對于一切都存在著新奇感,感到一切活動都那么有趣。他們往往帶著好奇心聽每一堂數學課,總希望在每節課中,老師都能給自己帶來一些有趣的東西,他們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可以說,興趣對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起著決定性作用,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引起學習興趣
課堂是小學生學習的空間,好的課堂氛圍,會令學生如沐春風,個個心馳神往,學習起來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與數學教師之間有一種親和力,那么,他自然會喜歡數學這門學科。身為教師,首先應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們要把愛灑向全部孩子,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熱情耐心的幫助;在他們匯報交流時,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尤其對待班級中的一些后進生,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課堂上教師一個期待的眼光,一個贊許的微笑,一次真心的交流,一句鼓舞的言語,都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在得到教師的溫暖和鼓舞時,就會敢想,敢說,敢做,敢于表現自己。所以,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足以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生性好奇、好動,喜歡動腦筋。根據兒童的這一心里特征,教師應精心設計導入語,引入新課,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例如益智活動“漢諾塔”,先用講故事的方式導入。“在印度,有這么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在古印度的一個圣廟里留下了三根金剛石的棒,第一根上面從上到下套著64個按小到大排列的金盤,神命令廟里的眾僧將它們一個個地從這根金剛石棒搬到另一根金剛石棒上,不論白天黑夜,總有一個僧侶在按照下面的法則移動這些金片:一次只移動一片,不管在哪根針上,小盤必須在大盤上面。神預言,當僧侶們將64個金盤按上述規則都從梵天穿好的那根金剛石棒上移到另外一根金剛石棒上時,世界就將在一聲霹靂中消滅,而梵塔、廟宇和眾生也都將同歸于盡。世界末日隨之到來!”之后,再進行演示、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了“漢諾塔”這一益智活動的內在魅力和巨大作用,無疑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了,從而誘發了學生急切學習的需要和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習興趣
何為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動手、動眼、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學習的操作活動。也是探究數學知識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小學階段,動手操作能簡化學生對深奧知識的理解與探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越低年級的學生越適合于動手操作活動來輔助學習理解知識,但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雖然學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但對于有些難懂易錯的知識學生也可根據知識的需要進行動手操作,以便于理解與掌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與調控。激發興趣是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的前提。低年級學生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很短。對于他們來說,動手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而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操作中獲得正確的認識。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一課時,我讓學生利用一些邊長為一厘米的正方形去拼擺,探究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之間的關系,并推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對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記憶深刻,運用靈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堂上多動手操作,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是學習興趣,還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認識是從操作開始的。在教學中,如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通過擺一擺、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學到新知識。這樣既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的認識又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且兒童的學習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況是在上課時間玩。“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可見課堂教學應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而不是單一的說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及其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發展學習的興趣,才能使所有的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和知識。設置懸念、講故事等方法都可以用來創設學習情境,對刺激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求知的欲望,啟迪思維,培養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導入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應善于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創設參與情境。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在教學中要盡量使那些抽象的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創設游戲性情境,喚起學習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問題的設置,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入,只能是表面的形式,同樣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過深過難的問題會使學生望而生畏,知難而返,會使學生喪失學好數學的信心,可見,一個數學問題的提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活動,甚至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在問題的設置上要多下功夫,盡量使一個枯燥乏味的問題成為學生樂于接受、樂于解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盡量讓提出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總之,只有我們善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通過多種途徑鞏固與發展這種興趣,才能使數學課生動有趣。只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的總結經驗,取長補短,打造益智課堂,教學質量就一定能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