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共享經濟背后的發展邏輯,以網絡平臺為核心,結合了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其法律規制的必要性,針對網絡平臺區別于傳統行業的特征,就責任劃分、信息披露、壟斷行為規制及監管優化四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共享經濟;網絡平臺;法律規制
所謂共享經濟,是指社會上分散在個人、組織或者企業手中的海量閑置資源(包括閑置物品和資金、碎片時間、閑置空間以及未被充分使用的知識與專長、技能和經驗、關系、服務等),通過基于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的社會化平臺,進行高效按需匹配并實現規模化,創造新的經濟與社會價值的經濟現象。本文認為在非所有權轉移下的閑置資源利用才屬于狹義共享經濟范圍,而對于部分學者所認同的閑置的二手物品交易及近幾年異常火熱的P2P網貸平臺,其運行模式并不符合共享經濟的交易的模式,因此筆者認為也應排除在共享經濟范圍之外。
一、共享經濟網絡平臺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一)傳統監管模式無法完全試用
傳統的監管手段主要是從劃清企業與市場的邊界、設置市場準入、職業資質、數量控制、價格管制等方面引導市場和企業的發展和運行。而共享經濟網絡平臺借助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科技,將極為分散的社會資源和信息整合在一起,對開放性和政策法律包容性要求要高得多。同時,融合性新業態的大量出現,突破了傳統的條塊管理模式,若強行將共享經濟納入到傳統監管模式中,無疑是削足適履,必將增加相關企業的運營成本,共享經濟的輕資產優勢也難以發揮。
(二)責任劃分不明
現有法律對共享經濟各方主體間責任劃分還屬于缺位狀態,尤其對處于核心地位的網絡平臺方和服務(或產品)提供方間的責任劃分不明,實踐中出現問題后極易發生責任推諉。一方面,網絡平臺在共享經濟模式中主要充當信息搜集與整合角色,收取管理費,并不實際參與交易獲取利益,因此實踐中平臺多以此為由進行抗辯,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虛擬性也使得平臺逃避責任比實體經濟更容易,權利受損后尋求救濟的難度也更大,不利于對消費者的保護。
(三)壟斷問題的凸顯
共享經濟互聯網網平臺以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移動通訊等互聯網技術為依托,這樣的商業模式極易導致互聯網商業巨頭的出現。目前共享經濟領域的網絡平臺企業壟斷僅僅初露端倪,但共享經濟平臺企業的互聯網屬性將無疑具有向壟斷發展的趨勢。實質性的壟斷形成后,相應的價格固定、聯合抵制、市場劃分和搭售安排等壟斷行為也會以互聯網的獨特形式顯現。
二 、網絡平臺規制的路徑選擇
(一)明確責任劃分
1.侵權責任承擔。共享經濟模式下,網絡平臺往往對共享經濟的運作起著軸心作用,基于誰受益誰分擔風險的原則和權力外觀的原則綜合考量,其有義務分擔一部分閑置資源供需雙方的侵權風險。如果共享平臺未能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如事前資格審查、風險提示、定期評估等),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供應者不能在現實中直接接觸供應者的領域,可以要求平臺的承擔先行賠付義務,并取得向供應者追償的權利。除此之外,還可以規定由平臺提前為平臺用戶購買人身或財產保險,不僅能有效保護消費者和供應者人身財產權益,對于平臺企業聲譽的提升也有促進作用。
2.平臺違約責任承擔。目前來看違約支付和押金風險是當前兩種相對突出的問題。對違約支付問題,法律應當要求平臺預先為供應者購買商業保險,防止在平臺破產等狀況時不能像提供者履行支付義務;對于押金問題,學者們對其性質持有不同觀點,但筆者認為其仍未脫離傳統押金之擔保的特性。因此可以通過廣泛使用個人征信機制,以用戶的信用等級來確定所交押金數額甚至不交,但應當限定最高收取限額;對于已收取的資金形成的押金池,可采取強制性的要求由押金由第三方機構存管,控制網絡平臺的不正當使用,防止發生金融犯罪事件。
(二)平臺壟斷行為規制
1.正確界定相關市場的范圍。在共享經濟市場與傳統市場重疊性問題上,美國法院通常認為網絡虛擬平臺與實體企業之間的類似商品和服務之間必然存在相互替代關系,并主張不能割裂虛擬市場與實體市場的聯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虛擬市場給予用戶的體驗盡管不完全等同于實體商店,網上購買不是買賣雙方交易的唯一途徑,消費者有權選擇在網上交易或到實體店交易。因此在界定共享經濟相關市場時應當將傳統市場和虛擬市場共同作為界定標準。
2.理順反壟斷執法機構與共享經濟行業監管機關間的關系。針對共享經濟平臺的反壟斷規制,應充分發揮反壟斷執法機構和行業監管機構各自的優勢,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上,為避免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職權被各個行業監管機構所分解,防止出現反壟斷法在各個行業實施呈現差異性,應當禁止行業監管機構直接對案件進行認定和處理,而應由反壟斷執法機構統一進行,同時適當考慮行業監管機構的意見,從而保障反壟斷法的有效和統一實施。
(三)監管模式優化
設立輔助監管機構,建立合作監管模式。堅持政府與平臺企業自律組織合作監管的方式,行業組織也即平臺企業間形成的行業協會,我們可以借鑒英國2015年初設立的“英國共享經濟行業協會(SEUK),該協會的目標是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和行業規則,監管共享經濟行業發展,保護消費者交易安全和利益。我們應堅持市場的資源配置主體作用,對正常的經營和創新予以支持和鼓勵,同時對于造成負面影響的平臺企業不能簡單的“一禁了之”,應采用專項或者綜合準入與合規制度等方式促使其在合法軌道上運行。同時也應當積極推動行業協會作用的發揮,與政府、企業合作監管。
三、結語
共享經濟網絡平臺作為共享經濟模式運轉的軸心,以及利益的最大獲得者,應當賦予其更多的義務和責任,成為共享經濟主體中國家監管措施的重點實施對象。明確平臺應承擔的責任,防范網絡平臺壟斷行為,優化監管模式,是當前共享經濟平臺規制的幾個重要途徑,促進共享經濟的未來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藍蔚青 王淑翠:分享經濟:機遇、挑戰和治理建議,決策咨詢,2016(6),20
[2]田明遠: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問題研究 D,吉林大學學位論文
[3]張坤.互聯網行業反壟斷研究 ;湖南大學博士論文
[4]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展共享經濟的海外之鑒,(J),群眾·決策咨詢2016(5)
作者簡介:王筱(1994—),女,漢族,陜西安康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2016級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