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琳
一 、前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從本質上講,閱讀就是一種運用概念進行吸收、判斷、推理、內化的復雜思維過程。閱讀不僅在搜集信息、認知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閱讀教學強調的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心靈對話的動態過程,閱讀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育中的重頭戲,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不可或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閱讀教學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感知、理解、欣賞和評價方面的能力,將閱讀與表達融為一體。要實現這些目標,閱讀教學是其基本途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突出主題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理論
(一)閱讀、閱讀教學的概念
1.閱讀的概念
閱讀是語文教學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傳遞文化、陶冶情操、發展個性的基本途徑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閱讀?
《教育大辭典》從閱讀活動的社會功能和認知方面對閱讀做出了這樣的定義:“一般指默讀和朗讀,主要指默讀。是從書面語言獲取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橋梁和手段。”也就是把閱讀看作一個理解文本中作者含義的的過程。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從閱讀主體的心理過程出發對閱讀做出了這樣的闡述:“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活動,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這即把閱讀看作是一種個體體驗與感知的過程。
現代閱讀觀則從其審美功能著眼,揭示了閱讀的本質,認為閱讀就是吸收,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就是喚醒個人的情感體驗的過程。從解釋學的角度來說,閱讀就是一個理解與解釋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深入細致地揭示文本內涵的過程。而文本意義的生成又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交流和對話的過程,如果讀者不在閱讀的過程中參與其意義的生成,對他來說就毫無意義可言。那么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閱讀是一種通過認知、體驗、領悟、吸收等已有的認知結構來理解書面符號意義的復雜心智過程。
2. 閱讀教學的概念
閱讀者一般是學生,教師只是引導者,因此這種對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確實教就是為了不教。閱讀教學就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習閱讀,從而正確、精彩的表達。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閱讀教學來實現。語文教學是以讀寫為核心的,閱讀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從相關概念來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越來越側重于把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理解和感悟,引導學生正確地感知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簡單的說,閱讀是個體單獨的活動,而閱讀教學是教與學,師與生的相互活動。但是閱讀與閱讀教學又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是有藝術性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很多教育專家都曾經說過:“教學有方法,但教無定法。”至于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1.講授法
這是屬于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方法,也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中應用最基本、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他各種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常常要與講授法結合。
2.演示法
演示法是一種以直觀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符合兒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變化規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這種方法是很普遍的。可采用幻燈、投影儀、錄像等媒體將這些畫面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培養農村小學生閱讀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機械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興趣作為一種動機成分對自主學習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對某一門學科的學習愛好越強,其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就越強。學生只有對所學科目感興趣了,才能專心去認真地學好它。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陳舊的教學方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二)善于鼓勵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一個人只要樹立了自信心,就能克服困難,開發潛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那么,怎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呢?就要讓學生覺得學語文并不難,識字不難,寫字不難,閱讀不難,只要認真,人人都能學好。為此,在閱讀教學中,要盡量使學生感到閱讀不難,從而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覺得自己“能行”。如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可以采用各種讀法。競賽法最容易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在讀的時候,有時進行師生比賽。每出示一篇文章,老師自己先讀,通過繪聲繪色的讀,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讓學生讀,鼓勵學生比老師讀得更好。開始時,先是有意識地讓有一定朗讀能力的學生讀,及時給以肯定,給以表揚,激發大家的自信心,再讓其他學生讀。通過大家讀,讀出興趣,讀出信心。老師要對學生說:“你們真行!”有時候,我在每組中選代表讀,進行小組之間的比賽,來個積累獎分。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一個比一個讀得好,一個比一個讀得優美,真是欲罷不能。這就是同學們為組爭光的積極性,有了這種積極性,自信心就出來了。就這樣,無論是讀,還是說、寫都一樣,學生的積極性有了,自信心也有了,學習也就不難了。
四、結論
閱讀不僅是搜集信息、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線性發展的,而非止于某個年齡階段,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從小學開始促使他們廣泛閱讀。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