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華
摘要:教學目標是師生落實《課標》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化,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存在淡化目標或目標不明確(把握不準),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功能;歸結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存在的問題;探討教學目標應具有的特點;緊扣“堅持”,全面落實小學語閱讀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目標;功能;存在問題;目標制定;把握要點
一、教學目標的功能
(一)導向功能
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師就明確了教學要達到什么結果,從而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反過來學,教學活動會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整個教學過程是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因此,制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是師生活動的方向。
(二)評價功能
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學目標作為預先規定的教學結果,自然是測量、檢查、評價教學活動成功與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標準。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必須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和尺度,測量的標準和尺度就是是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目標也具有評價功能。
(三)調節功能
教學目標影響并制約著教學程序的設定和教學策略的選擇等;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對教學活動起著控制作用。它能更好協調教與學關系,即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協調一致共同實現已定的教學目標而共同奮斗。
(四)激勵功能
教學目標是對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的評價依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學生的能力有沒有得到發展,就應依據這堂的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來評價。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要適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學目標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難達到,要使學生認識到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標,這樣就可以觸發學生的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意識不強
具體表現為:制定目標較隨意,達成目標意識淡薄。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人教六下)制定教學目標時把“了解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理解成學習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方法”。把“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成“關注貧困、關注弱小,培植愛心、同情心和善良品質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的(重點)偏離
例如:1.《拓石》:學習村民互相關愛。
2.《景陽崗》:感悟武松的倔強豪放、機智勇猛。
3.《彩色的非洲》:了解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
……
(三)教學內容模糊
1.我國的語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選型”教材。
2.語文課程標準缺失“教學內容”。對比語文、數學課標第一學段的內容。
如閱讀(二)閱讀要求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
(四)圖形的認識
1.能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幾何體。
2.能根據具體事物、照片或直觀圖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簡單物體(參見例11)。
3.能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
……
相比之下,語文教學目標就顯得籠統,數學的教學目標就更加具體明確。
三、教師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不夠”(對文本的解讀)。
通常來講,每篇文章都蘊藏著不同的意義:一是文本意義,即在具體的作品字面中所呈現出來的語詞意義;二是讀者意義,即讀者通過閱讀所領悟到的實際意義;三是作者意義,即創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主觀意思。讀者的意義受到時一定社會歷史每件的影響和變化(以《落花生》為例,隨著時代的發展,落花生——“我要做蘋果”未必是對文本錯誤解讀。
四、適切的教學目標應該有以下特點
用ABCD法來表述教學目標:
(一)行為主體。教學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
(二)行為表現。由行為動詞和結果構成,要說明通過學習后,學生能做什么。
(三)行為條件。具體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達到表現行為。
(四)行為程度。通常是規定行為在熟練性、準確性、完整性、數量限制、時間限制等方面的標準。
五、如何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不同的學段教學是不同的,例如《望廬山瀑布》教學目標
小學低年級學生:分行的形式(詩歌的外在形式的辨別)、詩句的朗讀(發音的辨別)、識字寫字和詞匯即可作為教學內容。
小學高年級學生:內容則可能為詩句意義理解和一般結構規則。
中學生:鑒賞詩歌的意象運用、構思技巧、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等則成為主要教學內容。
六、教學目標確定應把握的要點
(一)堅持四個吃準:學段目標;教材編寫的意圖;課文特點:如說明文的課文就不能上成科學課,如教學《太陽》別上成了一節只是讓學認識到太陽人類的密節關系。面對同一文本,學生個體之間和班級整體學情之間存在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成為確定語文教學內容不可缺少的環節,也為師生課堂中的和諧對話留出了彈性空間,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堅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目標統一起來。
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體。從新課標的前言來看反復提到“語言文字運用”。
(三)堅持每課擬定1—2個重點教學目標。
(四)堅持從學的角度擬定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把學生作為目標主體,教學目標表述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學目標對教師來說是教授目標,對學生來說則是學習目標,表現為教師教學活動所引起的學生終結行為的變化,或者說它著眼于教而落腳于學。
(五)預留一點空間。
以備設計不周;以備意外事故: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又動態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出現偶發事件是常有的。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事件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方案。給“生成”留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