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杰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寶貴結晶和財富,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文化命脈,包括了人類的思想、才智和情感,有著豐富的內容,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價值。研究發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產業;意義;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在旅游經濟中的地位
(一)從非物質文化性質的角度。從非物質文化的性質看,非物質文化因其自身具有的強烈的民族性、頑強的生命力等特征而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其作為旅游資源在旅游界早已認可并且是就有之的。比如在黔鄂交界地的松桃縣有個苗族山寨,由于當地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民間祭祀和巫術的絕活,以及苗歌、花燈、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上世紀90年代就有國內外游客紛紛慕名而來。后來在國家旅游局的幫助下,這座60多戶村民的山寨改名為“苗王城”,成為一個正式的旅游景點。
(二)從非物質文化發展規模的角度。從非物質文化的發展規模看,非物質文化的開發對旅游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需求已經由傳統的觀光旅游變得重視文化體驗,現代旅游者希望能從旅游過程中享受多樣性的文化體驗,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非物質文化景觀對文化內涵加以強化與凸顯,并集中地展現給旅游者,使游客在旅游體驗過程中感受這種文化氛圍,并從載體中重新讀取而獲得其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的意義或精神。例如在江南,當人們在快速的城市化與全球化浪潮沖擊下已經辨認不出自己的家鄉時,懷舊便成為一種時尚。“古鎮旅游”、“農家樂”突然具有了旅游價值,一系列的江南名園,古鎮因而得以很好的保護與旅游開發。
(三)從非物質文化運行狀況的角度。從非物質文化的運行狀況看,非物質文化保護與開發符合當今世界發展的總潮流,與發展“綠色產業”相適應,正展現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如英國和意大利,在確保文化遺產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通過切合實際可行的市場運作,即“文化遺產保護與市場運作緊密結合”,完成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通過這種模式,既達到了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目的,又將具有開發價值的非物質文化轉化成旅游資源,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對非物質文化在經濟開發中的建設性意見
(一)重視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并建立相應的政策法規。在世界經濟發展方式日新月異、文化經濟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應重視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從經濟價值的角度去打開一些傳統技藝的門戶之見,學會運用經濟杠桿的強大內在動力去發揚光大那些有經濟價值的非物質文化,結合先進的高新技術,提高知名度,培育知名品牌,增加競爭優勢,形成特色經濟,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另外,各地政府的文化部門要制定特定的對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建設規劃,把制定科學的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建設和文化資源保護規劃放在首位。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合理布局、重點開發、開發有據、開發有序的原則,精心設計非物質文化旅游產品;做到非物質文化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的高效統一。把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納入旅游及其他經濟社會政策法規和管理中,使各項政策法規既有利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又符合社會需求和經濟規律;既考慮非物質文化資源自身的承載力,也注意經濟社會的承受力。
(二)走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道路。在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都應該在確保非物質文化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進入市場,并通過切實可行的市場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并實現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經濟開發的良性循環。走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道路,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后,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共贏,并且讓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更為集中。
實現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并不是說要完全取消其意識形態功能。非物質文化是凝聚著民眾價值觀念、思維能力、審美判斷、精神標準的,產業化道路有利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但不能就此扔掉它的精髓——深含的民眾意識。現階段,我們可以采取通過現代化科技技術,比如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變成新媒體時代的動漫形式或網絡游戲形式,會更有利于傳播。保護非物質文化最怕過猶不及,保住了“物質”失去了“非物質”;對“非物質文化”的“修改”、創新甚至“再青春”,也是一種保護;對非物質文化的開發利用不僅能夠促成產業升級,更是保護它們不被拆建的最好途徑。
(三)注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人才隊伍建設。傳承人是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傳承、使非物質文化能夠沿襲的個人或群體,是非物質文化重要的活的載體。非物質文化由于歷史悠久,世代相傳久遠,再加上它面臨著外來文化和商業化的沖擊。許多地方的民間技藝、民族歌舞、雜技戲劇的傳承人嚴重的流失或斷代,還有的旅游景區為了追求高的旅游收入,臨時拼湊了非傳承人來表演民族歌舞、雜技戲劇。若長期以這種方式來愚弄旅游者,結果必然導致旅游地形象破壞,旅游者減少,旅游收入明顯下降。
為避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斷層,應建立一支非物質文化資源搶救、保護的專業隊伍,挖掘和保護精于傳統民俗的老藝人的,并吸引年輕人參與到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中,使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不致消失;對具有獨特傳統工藝的藝人,頒發相應的稱號和證書,保護其產品的生產和技藝的傳承,使游客知道每一件工藝品都是由這種工藝文化認定的、技藝最好的藝人用地道的原料、傳統技法制作的,不會出現“偽工藝品”的泛濫;建立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與高等學校相關院系合作,聘請民間的傳承人進行指導,為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的支撐。
三、結論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認識到的是不僅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可以帶來效益,非物質文化也可以作為資本,而且一旦非物質文化轉化為資本的時候,其內在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利用文化來發展文化產業,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式的發展。事實上,國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間很短暫,遠遜于物質文化遺產,其理論也極不成熟,很多研究基本上為保護方面的,因此有關非物質文化開發的研究有待深入。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學,2005.
[2]劉玉清.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旅游市場[J].價格與市場,2003.
[3]張曉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群眾,2005.
[4]林秋朔.搶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言[J].民間文化論壇,2004.
[5]羅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6.
[6]宋穎.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