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玲
摘要: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絡和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人們日常生活中也隨之生成了另一種社會活動空間。隨著這場互聯網風暴,少數民族鄉村的村民隨之經歷了一場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歷史更迭。最開始進入到雙河嶺村的廣播、有線電話、黑白電視等傳統媒介,在時間的更替下,也正在逐漸被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所取代。本次調查梳理了雙河嶺村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演變過程及影響。
關鍵詞:媒介;鄉村日常生活;微信
一、調查點概況
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傳媒普及度的逐步提高,傳媒在農村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突出,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本研究以少數民族村落——太陽河鄉雙河嶺村的村民為研究對象,這里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還留有古老的民俗民風,土家族是境內主要少數民族。雙河嶺村位于恩施市太陽河鄉北部,境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村民的居住地和農田都多集中主河道的兩岸。雙河嶺村也是是太陽河鄉茶葉產業大村,目前是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本次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本次調查樣本中,男性占比46%,女性占比54%。
二、雙河嶺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演變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絡和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人們日常生活中也隨之生成了另一種社會活動空間。隨著這場互聯網風暴,農村經歷了一場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歷史更迭。從調查中發現,調查的雙河嶺村民150人中有近77.3的村民每天閱讀報紙0小時,只有近22.7% 的村民每天閱讀報紙1-3小時。有78%的村民每天不收聽廣播,只有18% 的村民每天收聽廣播。雙河嶺村有線電視通信號比較早,基本村民每戶都安了有線電視,調查者中,有80%的村民每天觀看電視1-3小時,僅僅有6%的村民表示不收看電視。有76%的村民每天使用手機1-3小時,少部分村民每天使用手機4-6小時,僅僅有一位村民表示不使用手機。60%的村民表示自己不使用電腦,其中有29.3的村民表示使用電腦1-3小時;
以上這些調查數據,說明了目前以電視、手機、電腦為主的電子媒介在少數民族農村占有強勢地位,雖然紙質媒體和廣播在農村中的使用也相當普遍,但這些數據表明,它們對于農民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比較輕微。而相比之下,電于媒體和新媒體則更受到農民們的偏愛。最開始進入到雙河嶺村的廣播、有線電話、黑白電視等傳統媒介,在時間的更替下,也正在逐漸被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所取代。本次調查中,梳理了雙河嶺村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演變。網絡和新媒體的不斷崛起,少數民族村的居民也與城市居民無異,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這個少數民族村落日常生活開始迅速發生改變。村民們家中的電視從笨重的黑白電視變成液晶彩色電視,部分較寬裕的老鄉家中還更換了新款的智能電視;座機變成了手機,新幾年村民們也熱衷于購買智能手機。微信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快速的滲透到雙河嶺村民日常生活中。
三、媒介給雙河嶺村民帶來的影響
(一)媒介帶來的消費觀念的改變。
盡管大眾傳媒成為農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內容,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村民對食物的要求已從吃飽轉向吃好,生活飲食中越來越講究口味營養。衣著打扮的消費上,村民表示購買新衣服跟化妝品類的比重明顯增加,也表示越來越開始注意日常衣著的美觀。電視廣告中頻繁出現的“俊男美女”,也讓村民在交往的過程中,更注重個人形象。在居住房屋消費上,用于房屋裝修的消費的開支有很大的提高,村內近幾年也出現了許多改建、重建房屋的村民。作為媒介來說,它們也幫助農村的村民融入了一定的消費文化,也因此成為了個人認同與集體認同的管道。調查者中,有90%的村民表示使用微信,僅有10%的年長村民表示不使用微信。電視廣告在電視剛出現的時候大肆進軍,在微信出現并大熱之后,這些廣告又隨之出現在微信朋友圈推廣、訂閱號廣告、微商刷屏廣告之上。除了廣告,微信以親友間的人際交往為出發點,同樣使得村民獲取的 “他人生活方式”更多樣化、即時化。村民們幾乎每天都能更直觀的感受到他人最新生活方式并參與其中,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日常行為。朋友圈的刷屏幾乎天天都在,日復一日的影響下,也開始促使村民們對原有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了一定地自我調整,以實現向城市日常生活的靠攏與發展。
(二)媒介導致閑暇方式的逐漸改變。
從微信每天的使用時長發現,有近一半的村民每天使用微信的頻率在3小時以上,。據筆者在微信群、朋友圈的觀察分析,正常情況非節慶日,每天早晨9-10點、午間12-13點及晚上19-21點是雙河嶺村民群內消息最多,群成員相對活躍的時段。群成員探討的話題也大多是日常瑣碎之事。但是每逢元旦、春節等傳統節日時,群內會出現大量的紅包以及祝福問候的朋友圈信息。還有部分村民會互相分享自家的慶祝視頻。除這些傳統的節慶日外,如“過社”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群內也會閑聊。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西方節日的影響,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也會于群內發布大量祝福訊息及朋友圈。民俗節日氛圍愈發被西方節日沖淡,村民似乎對以往茶余飯后的串門閑聊也日益消褪,取而代之的是坐在家里跟親朋好友們在微信創造的“微信群”內聊得火熱。昔日現實生活的“群體激情”轉移到了“線上狂歡”,智能時代視角下的雙河嶺村民的閑暇生活也有了一種難以言說的缺憾。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現代媒介和科學技術進入少數民族村落已經是勢不可擋,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悄無聲息中進入到各個民族村落,成為了村民們連接世界、獲取訊息、了解民生、休閑娛樂、社交往來的重要工具。大眾媒介為少數民族鄉村帶來了很多進步的因素與城市活力,但是它并不會在每一個所到的領域都發揮積極作用,傳統的少數民族鄉村正接受著如微信這一類新媒體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一個新的機遇,傳統的少數民族村落,也將繼續在現代媒介的影響下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杜中杰.動蕩中的嬗變——試論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農村致富形象的變遷[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03):62-75+96.
[2]李春霞.彝民通過電視的儀式——對一個彝族村落“電視與生活”關系的民族志研究 [J].思想戰線,2005(5):52-57.
[3]張瑞倩.電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修補”——以青海“長江源村”藏族生態移民為例 [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1):38-4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