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三部曲式結構的作品在歌曲分析與寫作中是最常見的一種結構類型之一,而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重要性卻很容易被忽略,是三部曲式歌曲分析與寫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創作之一。因此,本文主要從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重要性、特點以及創作方法做簡要的分析與介紹。
關鍵詞: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音樂特點;創作
一、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的重要性
單三部曲式結構在整個歌曲分析與創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單三部曲式結構由于涉及面很廣、內容清晰、題材寬泛、結構規整、易于傳唱等特點,成為人們創作歌曲中首選的曲式結構之一。并且,因為單三部曲式結構自身嚴禁的結構體系,有非常獨立并且完整性的結構表達,可以涉及到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各種對比與聯系,整首歌的副歌部分也非常易于聽便與分析,可以涉及到歌曲創作中的各種題材和風格,并且還可以作為大型曲式結構中的一部分而被非常廣泛的運用。因此,熟練的掌握單三部曲式結構歌曲的創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在情感表達以及與大型曲式結構關系等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歌曲的音樂特點
(一)整體結構完滿性的音樂特點。
整體結構完滿性的音樂特點主要表現在三部性曲式結構原則中。由呈示部樂段、展開性樂段以及再現部樂段組成。三個部分在規模上不相上下,并且各個部分之間有著比較明確的對比,分為對比主題的單三部曲式和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而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典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見譜例)
(二)呈示部單一性的音樂特點。
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的呈示部在主題呈示方面有著比較典型的獨立樂段方正、規則、完滿終止等收攏性結構特征。如肖邦《D大調瑪祖卡》(op.33 No.2)這是一個16小節的呈示部,由兩個8+8小節的主題所構成,音樂情緒穩定并且貫穿整個呈示部,在15和16小節用了一個完全終止,主題結構方正規則,沒有多余的擴充結構或者轉調設計,非常清晰的表現出呈示部單一性的音樂特點。
但是在很多歌曲分析與創作里,我們能夠發現在第一部分也會有很多轉調樂段的呈示,通過第二部分調式調性的展開與發展,再現部回到主調。因為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主題材料基本貫穿全曲,能夠發展變化的一般會在和聲以及調性方面入手,因此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有轉調的設計也是比較常見的。
(三)對比中部的音樂特點。
這里和對比主題的中部不同,單一主題的中部主要是從調式調性、主題發展手法、織體變化、音區音色的設計或者樂思陳述等方面進行展開和對比的,因為必須保持主題材料的發展。最簡單的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的中部是將主題第一部分的調移到從屬調上,結構規格與第一部分一樣穩定?;蛘邔⒅黝}材料在這個部分進行非常充分的展開和發展,但也能非常清晰的找到主題的動機。比如,同樣在肖邦《D大調瑪祖卡》(op.33 No.2)這個作品中,中部的旋律材料始終和主題保持一致,主題部分用的是D大調,完滿終止,而在這個部分用了A大調,主調的從屬調,并且再現部分回歸主調,樂段規模也和主題部分一樣,用了8+8的方正性曲式結構。
(四)再現部回歸性的特點。
單三部曲式結構通??梢苑譃閲栏竦脑佻F和變化再現兩種類型。而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通常會用到變化再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力化再現。動力化再現簡單總結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結構縮小。單一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通常會將主題部分結構緊縮,但是這個結構一般都會有一個大規模的中部。
2.結構擴充,即對主題部分材料通過和聲延遲解決、轉調、離調、阻礙終止等方法擴大再現部分的結構。
3.改變調式。一般會有和主題比較明確的調性對比,而形成前后主題色彩的強烈對比。
4.改變力度、速度、音區、織體、和聲、增加聲部等,將主題材料發展得更加復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富。
三、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歌曲的創作方法
所有的創作都依賴于大量的分析和寫作練習。在創作之前,最重要的是大量分析經典的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的歌曲或作品,對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歌曲有大量積累以及客觀理智的分析和把握。下面分別從三個部分進行分析和闡述。呈示部的第一段主要是以陳述主題動機為主,因此在第一部分創作的時候應該具有清晰穩定的樂段特點。比如李斯特的《在睡夢中》這首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題呈示非常清晰,用最簡單的八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交替,在一個八度以內,力度極弱的呈現出睡夢中的主題。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的第二部分創作與第一部分主題旋律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節奏節拍、音區強弱、模進重復等等。《在睡夢中》這首作品大量用了對主題旋律的模進手法,用離調和弦以及調性游離的和聲設計,將中部的對比淋漓盡致的呈現出來,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清晰的在里面找到主題旋律的動機。第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再現,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結構再現時常常不會嚴格再現,一般會用到在本篇文章第二部分提到的動力化再現,比如結構上的縮減或者擴充,調式調性的轉變又或者改變強弱力度音區以及速度變化的再現。這首作品的最后改變了調式。從原來的E大調轉到了關系小調,只是在最后一個樂句進行了調性回歸而形成前后主題色彩的強烈對比。
總之,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應用十分廣泛,設計到各種聲樂題材,并且變化十分靈活,可以作為各種體裁的獨立作品,比如小夜曲、詠嘆調、船歌、夜曲、浪漫曲等等,也可以作為復雜的曲式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之一,或者作為聲樂套曲的某一個部分。因此如何在歌曲創作過程中,怎樣能夠快速精準的把握單一主題單三部曲式的寫作風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M]. 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耀華, 2010.
[2]曲式與作品分析[M]. 人民音樂出版社, 吳祖強編著, 2003.
[3]歌曲寫作基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敬修主編, 2001.
[4]曲式結構的理論基礎論文集[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楊儒懷, 2007.
作者簡介:譚雯心(1986.12)漢族,四川綿陽,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