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娣
摘要:有效性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就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哪個教師不愿意自己的教學是有效的?然而,很多老師都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那就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學效能,這是提高課程改革質量的關鍵,也是農村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課堂有效教學;預設;生成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倡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際上在于倡導教學要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對于學生來講是快樂學習,高效吸收;對于教師來講,是注重耕耘,也注重收獲,否則學生學的累,老師更是教的累。有效教學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種無止境的的追求。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嘗試探究如何提高數(shù)學課堂效率。
一、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老師往往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時剛剛導入新課,學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預先設計的教學活動學生卻提不起勁來;有時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生竊竊私語,卻無言以對;有時教師教的滿頭大汗,學生卻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原因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離學生實在太遠了。
[例]:教學口算《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退位減法》一課,學習邏輯起點是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口算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但為了尋找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導入時可這樣設計: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口算,請每個小朋友先寫一個兩位數(shù),一個一位數(shù),再組成減法算式進行計算。
師:誰愿意說一說你寫的算式?(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33-1=32 , 55-9=46……)
師:你們能把這些算式分類嗎?
師:回憶一下不退位減法是怎樣計算的?那么退位減法你是怎樣想,怎樣算的呢?
實例從學生中來,增加親切感來嘗試計算,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可找到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再說出怎樣想的和怎樣算的,為自己的嘗試找理由,主動地建構數(shù)學知識。
實踐證明,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和邏輯起點對達成教學目標效果顯著,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采取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新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更有興趣,讓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更有效!
二、設計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西方學者德加默有這樣一種看法:“提問得好即教得好”。然而,盡管我們的教師在長期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提問,但是善于提問、有效提問又有多少呢?
(一)問題設計避免亦步亦趨,要加強探究。
如果我們在設計問題時過于淺顯,或過于簡單、容易,學生就容易一哄而上回答或脫口而出,這只是一種很表面化的“積極”與“熱鬧”,實際上學生思維仍停留在低級、單一的水平,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我們設計問題應該在學生現(xiàn)有邏輯思維的水準下,換換角度和說法,凡問必曲,培養(yǎng)學生興趣,發(fā)展學生智力。
(二)掌握時機適時提問,不用滿堂問來代替滿堂灌。
適時提問就是老師掌握提問時機,要善于利用或創(chuàng)設最佳的提問時間,使問題在解決的同時,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提問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提問,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tài)下提出相應的問題。
(三)問題設計應有“度”。
我們認為這個“度”必須是廣義的,應包括提問設計的難度、深度(鋪墊性設問)、亮度(講究感情色彩,打動學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難點,施行濃縮法,加大問題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提問設計中的難易度把握。問有一定難度,才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注意力,刺激學生思維,讓學生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當然要注意照顧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知識、智力水平。這要求我們設計問題時,要看準,要有眼光,要恰到好處,要通過摸底調查,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當然,問題設計的難易適度還涉及到問題本身和具體學生的素質。倘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能想到這兩點,教學雙方必然會呈現(xiàn)如魚得水般的景象。
三、精心預設,精彩生成——提高課堂效率的催化劑。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滴水不漏”等標準來形容一堂好課,這樣的預設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而在新課程下,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了生成的重要,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毙抡n程下的教師有必要科學而精心地進行課堂教學預設,為精彩的課堂生成而準備。
案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在該課教學中, 當學生體會到數(shù)方格來得到面積不大方便時,一個學生說:我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只要用“底×高”就可以了。這樣一來,教師原先精心設計的精彩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提問全被打亂,怎么辦?
師A:不理采這個學生的話,繼續(xù)按原來的教學預設組織教學。
師B:因為有了課前預設,便不慌不忙地進行了下面的教學。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從書上看來的?
師:那你知道為什么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生:不知道。
教師及時肯定了這位同學的方法和提前預習的態(tài)度,在預設中就知要問其所以然,被拷問住的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就被教師調動起來了。這時,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并一個個爭先恐后地上臺來展示自己的探究過程,從而逐步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當然,我們這里強調的課堂生成性,是要有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對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全面把握和對教學方案的預先設計,并在預案中就為學生的參與探究留出時間和空間,為課堂的有效創(chuàng)設條件。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課堂中隨時都會出現(xiàn)想不到的意外,如果我們能夠冷靜處理這些意外,把它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并能積極地把這些意外轉化為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資源,就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真實和活力,并能高效運轉??傊?,作為教師,我們要樹立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及時捕捉各種生成出來的信息與資源,選擇性運用,靈活調控,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高效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有效教學設計十講[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01
[2] 崔緒春.新課程理念下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與引導[J]. 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2)
[3] 李玲.走進名師課堂(小學數(shù)學)[M]. 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