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良
摘要:針對目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樹立文化自信的教學顯得尤為必要,為能夠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思維;文化素養;中學生
愛因斯坦說,核心素養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后剩下的東西”。我們希望通過今后的努力,實現我們初中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使初中學生掌握更多有利于他們今后成長的關鍵素養,最終成長為一個“有核心素養的人”。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關于高中生核心素養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我們要從本質和實踐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了解,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行為因素是最表象的因素
教育要適應社會多元化,迎合世界多極化及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要求學生具備全面的應對能力和素養。在“互聯網+教育資源”影響下,核心素養教育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為實現核心素養教育,必須考慮學生行為的思維、價值、邏輯和社會因素,并將它們融會貫通于行為判斷。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做出全面科學、符合公共理性的行為價值追求與堅守。
二、思維支配活動相關因素
行為的基礎是思維。思維方式是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與方法。同樣的思維方法,角度不同,結論也會不盡相同。如果政治思維追求的事平衡與秩序,法律思維追求的是公平與正與,道德思維追求的事真善美與情義理,經濟思維追求的是成本與利潤。社會越發展,則思維方法越全面。
全面思維來自實踐觀察與體會,源于切實生活感悟,是自由的、主動地、具有現實意義的,但是卻不是教化式灌輸。當代學生很會考試,但未必懂得理性思考與創新。理性思考具有積極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核心素養領域有廣闊的思考空間,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更需要思考。學生對自己行為性質的判斷絕對離不開周密思考。學生明辨是非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是增長智力、拓寬視野的過程,更是培養視為能力的過程。
思維是科學,注重關于食物本質的原理,行為是技術注重關于事物本質的原理;注重事物本質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落實。思維在于價值判斷,需要飛躍;行為在于本質上的保守,受制于道德與法治的正當邊界。技術革命促使具有利益思維的人制造了局部戰爭獲世界大戰的史實證明,技術進步調和不了信仰和價值的沖突,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經濟、軍事發展不平衡背景下的國際社會公平公正原則得不到落實。對于中學生來講,必須加強思維學習訓練,加強核心素養教育,培養健康向上的思想,培養開放性、創新性、全面性思維。
三、文化素養方面的因素
文化素養屬于人的內在品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人的情感態度、文化性格、道德修養以及價值等諸多方面。對于我們中學生而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使命,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中學生文化素養在內容上主要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前者指通過學習文、史、哲等知識和人文精神是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處理能力和態度,后者指通過學習理、化、生、等自然科學知識鍛煉中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形成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科學理性態度和對人、對事實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要深化教育改革,增強課程人文性。整合現行必修課程,適度調整課程比例,同時注重改革選修課程,突出設成課制的靈活性,開放性,適應性和多樣化特點,增強其趣味性和人文性等。例如永靖中學校本課程《美美校園》、《鄉親鄉音》、《舞韻》、校園花兒紅艷艷》等,幫助學生直觀體驗和品位地方特色文化,了解風土民情,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學校氛圍和社會環境的因素
積極的學校氛圍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成績、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良好的教育環境提高了學生的歸屬感、幸福感和學習的參與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各種消極因素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鞏固關系到學生未來發展的必備素養,同時加強目前學生較為薄弱的素養,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改變初中歷史課堂陳舊的不能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真正將 “以知識點為核心”,轉變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方式。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倡導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結合。特別是小學生對感性知識的理解重于對理性知識的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遠不如具體事例的影響力深刻。因此,家庭教育氛圍和社會教育氛圍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因素。
核心素養是個人終身發展、融入主流社會和充分就業所必需的素養的集合,這些素養是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為兒童和成人過上有責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為社會應對當前和未來技術變革和全球化挑戰所需要。總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人的歷史責任,要實現宏偉的教育目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與現實教育基礎相適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