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良
摘要:我們要從歷史中積累經驗、開拓未來。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已經高度融合,發展每一步的前進都需要改革的配合,沒有改革就無從談發展。面對未來,中國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破解發展面臨的各類難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且健康發展,必須清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除了深化改革開放,沒有別的途徑。
關鍵詞:改革開放;發展;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生產力落后、人口眾多、國情獨特的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開放才能帶來進步,封閉保守必然導致落后。唯有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搶抓機遇,突破壁壘,克服困難,才能使中國真正走上一條光明而平坦的發展大道。
一、中國的今天源于改革開放
(一)實施改革開放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只有發展才能進步。到底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最適合我國實際這一歷史性問題,是擺在黨、國家、民族和廣大人民面前的一道難題,解決這一問題至關重要。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才開始走上了一條嶄新而正確的發展道路。這一重要舉措事關社會主義前途命運,正是因為有了這“制勝一步”,在這個偉大的歷史實踐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的現實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v觀發展實踐,改革開放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更是實現百年中國夢的不二選擇
(二)實施改革開放是解放人民思想,放眼看世界的窗口。
當前,世情、國情和黨情不斷變化,中國如何妥善處理搶抓機遇與應對挑戰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改革開放。改革與開放應互相借力,繼續擴大開放,打破陳舊封閉狀態,為改革提供充足助力。加大改革力度,解放束縛發展的重重枷鎖,為進一步開放提供廣闊的基礎。究其根源,發展要率先,關鍵是在改革開放上要率先。發展的縱深和成效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廣度與深度。要改革必須大膽創新,轉變固有觀念,去除現有體制中不適應發展需求的癥結。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及各個方面的制度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更要為中華民族百年夢想的早日實現保駕護航。
(三)實施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再一次飛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祛除不適應其發展的體制束縛,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不利因素,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然而這種完善和發展不會自發地實現,自始至終需要通過改革為其助力,通過開放來吸取人類文明良好成果來為其發展。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開拓新領域,開闊新視野、創新新技術,把握最前沿。改革開放不僅僅是一個政黨的事業,更是我國十三億多人民的事業,必須依靠人民的聰明才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深化改革。所以,必須牢牢依靠最廣大的人民基礎,集中人民的聰明才智來深化改革開放,在日益完善的制度體系內堅決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制度的構架內如磐石般堅固。
(四)實施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助力。
經過近40年的努力奮進,我們在回首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更應該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審視目前改革開放所面臨的新的形勢。在文化、衛生、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深入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性進展。積極投身世界貿易組織,繼續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利用好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努力化解國際金融風暴產生的不利影響,加快改變外貿發展的方式,全面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一項又一項有力措施和重要進展是中國自始至終以改革開放為巨大動力的顯著標示。審視現實,縱觀以往,周遭環境和自身發展條件不可同日而語,不再沉睡的東方大國生意盎然,人民群眾奮發而為,中國這艘巨輪在社會主義的海洋中乘風破浪,一往無前。改革開放的實施為我們現實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其也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最強動力之源。
二、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國的明天
實踐證明,中國的繁榮進步依賴于改革開放的大力實施。當前,國內外形勢不斷變化,新環境、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中國的繁榮與壯大也進入了快速軌道。但是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基礎決定著[1],發展依然是助推我國進步與興旺的催化劑。
(一)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1.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經濟能力和綜合國力。自改革開放來,堅持正確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改革開放成為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
2.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實現全面小康奮斗目標。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我國廣大人民從改革的成果中得到實惠,幸福指數逐年攀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從難以溫飽到實現全面小康的巨大跨越,社會保障從較低水平邁進到保障全覆蓋。改革開放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為以后更好的生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實現全面改革開放的發展格局。自改革開放來,我國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幾乎涉及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秉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思路,要用全球化的視角考量中國的經濟發展,繼續全面發力、多點突破,逐步增強改革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當前,我國與世界的關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2]。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無法分割而論,只有以全面改革開放的態勢才能為保證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二)更加堅定地承擔起改革開放的歷史重任。
1.推動經濟轉型需要深化改革開放。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布局不合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舊明顯,發展方式依舊粗放,城鄉差距依舊較大。唯有加快財稅、金融、戶籍、科技等領域的改革,破除故有的發展方式體制基礎,把提質增效作為推動發展的立足點,才能讓經濟駛上科學發展的新軌道。
2.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需要深化改革開放。近年來,我國大力進行政府職能轉變且效果顯著,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但是如何更好的解決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發揮市場自身優勢,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運行的過多干預,加強對市場主體及活動要素的監管依然任重道遠。唯有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關系,依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自有秩序,更大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機制改革,大力轉變政府職能,才能在持續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能力和創造力。
3.全面改善民生需要深化改革開放。截至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始終存在較大差距,在教育、就業、醫療、社保和住房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上仍然存在較多問題,社會建設和管理方面新課題不斷涌現。要把改革的重點放在那些與人民群眾利益最密切的問題上,如完善社會管理創新,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群眾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等。牢固的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的發展理念,把人民最切實的利益放在社會發展的最重要位置,才能讓全體人民感受到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幸福感與優越感,才能向著共同富裕方向昂首闊步前行。
4.社會公平正義的充分實現需要深化改革開放。公平與正義是中國社會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社會創造力的不竭源泉。要建立權力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構成保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氛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樹立憲法權威、弘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讓每一個司法案件都能體現公平與正義。保障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公平正義的環境里得到合理配置,保證人材成長渠道暢通,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社會積極因素,啟迪億萬人民群眾增強改革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5.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更需要深化改革開放。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各項事業中的突出位置,增強全體人民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念,倡導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逐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新態勢。
三、結語
今天的改革開放,必須著眼未來。這既是現實需要,更是使命所然。我們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執行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的發展觀念,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堅持不懈、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更大進步,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奮力寫就更加美麗的“中國故事”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
[2]周敏.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期刊論文]-科教導刊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