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經濟層面上,絕大多數農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邁進;從政治層面上,農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增強,特別是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從思想文化層面上,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所上升,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另外,富裕起來的農民渴望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這種情況之下,傳統的農村領導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在領導方式上需要轉變。
關鍵詞:農村基層干部;領導方式;五個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方針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農民生活得到改善。農村的變化與廣大農村干部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是有了一大批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政策的農村基層干部,我國農村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但是,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基層干部的領導方式與變化了的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首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集體經濟中統一經營的層次相對減弱,凝聚力、向心力下降,農民對集體經濟組織的依賴程度降低,獨立商品生產者意識增強;其次,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深入貫徹實施與傳統的農村政權運作方式的碰撞時有發生;第三,多種經濟成份并存與民主法治化的要求構成很大反差。這是目前一些農村矛盾很難解決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農村基層干部只有正確把握和分析現階段農村的形勢,從以下五個方面及時轉變領導觀念,改善領導方法,提高駕馭農村工作局面的各種能力,才能使農村工作快速地向前發展。
一、農村基層干部要從農村矛盾的直接參與者向調節者轉變
在農村矛盾中,一些農村基層干部一直處在矛盾的一方,甚至與多數群眾形成對立。長此下去,就勢必會失去多數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導致各項工作任務不能完成。如果農村層干部審時度勢、找準位置,站在較高的層次上開展工作,把黨在農村的各項工作任務以決策放在村民自治中完成,通過基層組織的工作,化解群眾矛盾,農村基層干部就能成為強的領導。這就要求基層干部必須轉變三個觀念:第一,正確認識領導權。農村的傳統觀念是“一山無二虎”,這種觀念影響著一些農村基層干部,他們認為應當“個人說了算,大事小事聽我的,否則就是有職無權”。其實領導權的體現不在于此,應以實現黨的各階段工作任務為標準,最終體現在把農民引導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相反,事事都采用居高臨下、發號施令的方法,群眾不買帳,最終一事無成,領導權就不能落實。第二,如何取得領導權。我們黨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黨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是強大的。但這不等于基層干部就有這種力量。基層干部只有做到辦事公道,勤政為民,廉潔奉公,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領導權。第三,豐富領導權的涵義。農村基層組織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領導內容。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農村基層干部一是要學會領導民主與法治建設的本領,不斷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的進程;二是領導好生產與經營,學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在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條件下,領導好農村經濟建設;三是領導好運用科技成果的工作,把生產與經營、管理與創新推向新的段,使農村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農村基層干部要從單純“情治型”領導方式向“法治型”領導方式轉變
多年來,多數農村基層干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落實在各項具體工作中。通過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并為穩定農村、發展農村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農村的封閉狀況早已被打破,矛盾越來越復雜。“情治型”領導方式的結果有時會事與愿違,甚至還會出現負效應。如有的地方集體經濟實力很強,而要群眾出力、出資興辦的公益事業卻很難完成。相反,這些事在一些條件比較差的村卻很容易完成。“情治型”助長了部分群眾只要權利,不講義務;只要民主,不講法治。少數村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的增長與法治觀念、責任觀念的滯后形成了很大反差,成為農村基層干部開展工作難的重要原因。“情治型”領導方式在處理農村矛盾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行為準則和寬嚴尺度,導致判斷言行是非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難以做到科學嚴謹,處理問題不遵循法規和制度的約束,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差或負效應。
所以,農村基層干部一方面要繼續貫徹和弘揚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公仆意識,充滿熱情、滿懷感情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用實際行動體現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農民團結在黨的旗幟下;另一方面要自覺地推進農村法治建設進程,造就“清明政治”,情與法要相互促進,逐步使廣大農民既講民主,又要法治;既講權利,又盡責任。
三、農村基層干部要從“居高臨下型”領導方式向決策型領導方式轉變
所謂決策型領導方式就是要求農村基層干部能夠善于集中群眾意見,通過正確決策,化解消極因素的負面影響,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有效地開展好農村工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基層干部必須轉變領導方式。通過走群眾路線的辦法、民主討論的辦法、典型引導的辦法,以及說服教育的辦法,實現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使中國農村沿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繁榮發展。村民自治制度是黨的群眾路線在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體現,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同志說過:“將群眾的意見(松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檢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毛澤東同志這段話已過了半個多世紀,盡管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仍然是農村基層干部做好農村工作的思想武器。如果能夠將改造農村、發展農村、振興農村的具體工作任務采用群眾路線的方法,善于把具體工作任務變為群眾自己的行動,話由他門自己說出來,對不同的觀點加以引導,求同存異,事情一定會辦得更好。
四、農村基層干部要從事務型向學習型領導轉變
傳統的農村基層干部是把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任務向村支部、村委會布置,然后分類完成,忙于處理事務,工作機械、缺乏創新,無法適應農村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農村基層干部必須加強學習,理論結合實際,解決農村現實問題。這就要求農村必須建設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倡學習,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讓科學的理論和豐富的知識指導人們的工作實踐,使理論知識在具體的實踐中轉化為生產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因此,建設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就要帶著思考去學,帶著問題去學,帶著壓力去學。一要善于學習,發揮優勢,轉劣為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一個組織亦然。基層黨組織往往處在各種矛盾和突發事件的風口浪尖上,又直接面對群眾'面對矛盾沖突的焦點,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保持社會穩定,是對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因此,基層干部應當在學習中去尋找使優勢更優、劣勢轉優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處事應變能力。二要勇于學習,敢破敢立,不為經驗和常規所束縛。通過學習新觀念、先進經驗,破舊立新,創造性地闖出工作新路子。三要勤思考肯動腦,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捕捉發展機遇的敏銳性,善于正確認識新形勢、觀察新事物、研究新問題,努力做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處理。
五、由傳統的農村管理向現代的社區管理轉變
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傳統農村的村改居也迅速加快,村民也變成了居民。在這種情況之下,傳統的農村管理方式需要向管理社區的方式轉型。農村基層干部除了社區管理的常規任務以外,還必須領導社區建設。我們知道,社區建設要隨著我國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項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目前我國正在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要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農村基層干部而言,必須正視農村社區建設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問題,并且努力采取行動,有效地去解決這些問題,把基層社會的事情辦好,切實把社區建設和杜區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第一,要加強宣傳、研究和組織領導。讓方方面面了解加強社區建設的重要性,搞清楚各地各類社區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等問題。社區建設應成為基層黨委政府工作任務的重要內容,要像抓經濟發展工作和企業改革工作一樣,社區工作也要有規劃、有目標、有步驟、有措施、有落實、有考核。第二,要切實解決好社區建設和社區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具體問題,不斷健全社區組織、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待遇、加大社區工作資金保證力度、保持社區工作依靠居民群眾服務于居民群眾的正確方向。第三,要千方百計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和幫助社區建設,支持社區工作。特別是要下力氣吸引和組織更多的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互幫互助活動,加快推進社區組織由行政化組織繼續向居民群眾自治化組織轉化的步伐,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群眾自己的社區。另外,必須重視社區黨建工作,以黨建工作助推社區工作的創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總之,農村情況是復雜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使得局部與全局的矛盾難以調合,人們思想混雜,判斷是非標準各異,各種勢力之間的爭斗,往往都能在農村具體工作中反映出來,增強了農村工作的難度。但是,只要農村基層干部從農村矛盾的直接參與者轉變到調節者上來,從單純的情治型領導方式轉變到法治型領導方式上來,從“居高臨下型”的領導方式轉變到決策型領導方式上來,從事務型向學習型領導方式轉變,由傳統的農村管理向現代的社區管理轉變,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就會得到很好的落實,農村經濟就會實現新的飛躍,確保振興農村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志凱:《農村基層黨建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
[2]劉文階:《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泰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9期。
[3]楊玉芳:《淺談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方法》,《兵團工運》,2003年第11期。
[4]袁明漢:《如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兵團工運》,2005年第11期。
[5]王建章:《努力糾正和消除這些偏見》,《鄉鎮論壇》,1990年第6期。
[6]沈伯麟《把握問題實質 做好群眾工作》,《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7年第9期。
[7]郭瑞民《在駐村實踐中努力做好群眾工作》,《領導科學》,2003年第10期。
[8]王洪亮:《工會做好群眾工作的若干方法》,《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9]關瑩:《西青區在新形勢下做好農村群眾工作的“十個一”》,《求知》,2009年第11期。
[10]郭學勤:《做好群眾工作 維護社會穩定》,《中國工運》,2011年第6期。
[11]《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實務》,紅旗出版社2012年年版。
作者簡介:韓國宏,男(1968年—),本科學歷,天津市津南區農業機械發展服務中心。辦公室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