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一、新課程中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
新課程中老師普遍反映學生的計算速度慢,在聽課調研中,發現有些中高年級的學生乘法口訣還不熟練,《大綱》中對計算的要求分三個層次:熟練、較熟練、會。新《課程標準》對計算的要求是熟練、正確、會。雖然沒有速度上的要求,但速度太慢是達不到熟練的。
二、部分教師對教材把握不夠。
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分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教師過分注重過程性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難以達成。特別是課前研讀了課標,吃透了教材,根據學情,制定了教學目標,確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選擇了教學方法,編寫了教案,選擇(或制作)了教具(包括課件)等方面做得不夠好,上課時難以做到胸有成竹,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夠。
現在的教材許多題目非常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六年級有一道試題,:某校六年級有190名師生外出參加夏令營活動,運輸公司有兩種車輛可供選擇:一是限坐40人的大客車,每人票價5元,如滿坐票價可按原價的80%;二是限坐15人的面包車,每人票價6元,如滿坐票價可按原價的75%。請你根據這兩條信息為六年級師生設計一種最省錢的租車方案,并算出總租金(寫出計算過程)。有些學生不能綜合處理呈現的信息,有些學生分別算出了兩種車輛的實際價格,認為第二種車輛省錢,沒有把兩種車輛綜合起來設計最佳租車方案,不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這些題目從二年級就有了,可是我們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特別弱,所以這些題目錯誤高,影響了數學成績。
四、對學生學習數學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夠。
從試卷中可以看出,有部分學生書寫零亂、計算粗心、不按要求答題、操作不規范、應用題不寫單位和答語,缺乏慎重思考、獨立分析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證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教師一貫的關注,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持之以恒的監督。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生學業狀況參差不齊,尤其是高年級學生中后進生比例偏高。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加強學習,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
課標是方向,教材是基礎,學生是根本,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學習課標、鉆研教材、分析學生,做到腦中有書,心中有生。因為對文本的深刻理解是教師自由駕馭課堂的基礎,對學生的了解是決定教學方法的關鍵,曾經有一位老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學情大于天”,課標中也指出:“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激勵學生是教師永遠的工作”,只有這樣步步扎實到位才能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性。
(二)關注學情,在“學法引導”上下功夫。
課標中要求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落實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為什么呢?因為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必須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跟學生已有的經驗建立聯系。只有在他們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又能解決,又能上手,但解決似乎又有困難,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意義的,最有效的,最有價值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什么叫最近發展區、什么叫跳一跳夠得著,實際上都是在做這件事情,都是在試圖把數學跟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背景建立一些聯系,讓學生一看這件事挺熟悉的,似乎并不難,但是用原來的方法又解決不了,這時新方法就要產生,新知識就要出現,怎么辦?大家共同去探討。真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時候學生的思維是最有深度的。這也是為什么要了解學生的原因。
(三)精心設計,在“教學手段”上下功夫。
數學是抽象學科,抽象又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根源,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直觀形象性,這是一對矛盾,加之新教材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要求較高,課時任務繁重,探索、操作的問題較多又抽象,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首先要優化教學手段,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數學實驗、數學制作等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使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在動中感知、動中感悟、動中創造。更重要的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變靜為動,化難為易,架起直觀發展與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特別是概念教學更具有抽象性,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感知表象,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
(四)深思熟慮,在“優化教法”上下功夫。
我認為在使用教材和選擇教法上要做到三個優化:一是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是優化練習設計。 三是優化計算方法。
(五)加強反思,在“自我反省”上下功夫。
教師不但要備好課、上好課,還要有不斷反思的精神和意識,沒有反思,人是不可能獲得體質上進步的。教師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是成功的做法,二是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并認真分析原因之后,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還要把對當堂反思中得到的啟示,延伸到指導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考試后也要進行反思,比如單元測試、月考、抽考等,面對學生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對試卷情況進行正確評價,要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進一步明確教學檢測的導教、導學的作用,并在不斷的反思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全面提升。
(六)持之一恒,在“養成習慣”上下功夫。
播種習慣,收獲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的基本素養,新課標中提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情感和態度,良好的習慣必須落實到每一堂課、每一個學習環節中。數學教學中也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課堂上培養學生認真聆聽老師講解和學生發言,積極思考,課標中指出思維能力提高和培養的基礎是語言,所以引導學生說算理、說順序、說思路、說錯誤的原因,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還有讀題、審題要細心,認真作業從寫好每一個數字、 點好每一個小數點開始,畫圖要規范,計算要仔細,老師首先要從整潔、工正的板書做起,學生的模訪能力是非常強的。
只有思維處于低級階段的時候才表現出必須要邊做邊說。只有達到有內容可說的時候才能很好地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才能形成思維與語言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