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我國的音樂教育基本上仍處在起步時期,老師沒下功夫去盡量發現孩子們潛在的音樂力量,在對這類興致的培育方面亦無大的收獲。不少音樂老師不重視律動方面的授課,殊不知,其同音樂原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在授課時開展相關活動,可以提升孩子們感悟音樂的本領,從而綜合提升他們的相關素質。
關鍵詞:音樂課堂;律動教學;小學
一、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用處
(一)其可增強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
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遠勝于對音樂課堂的喜愛。最近的課程改革倡導的素養教學極為重視“人”的成長,小學音樂老師在課堂上采取“律動”的授課方式,可極大地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將他們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增強了他們踴躍研習的本領。這種授課方式利用了這一時期的孩子開朗愛動的特點,在課堂范疇內解放他們的本性,有助于培育其個人性格。愉快的課堂氣氛尤其可以調動起他們對音樂的熱愛,進而提升課堂品質,實現相關目標。
(二)“律動”教學可以開發學生的表演天賦
創造音樂使孩子們能夠使用多感官方式學習(聽,看,動,感)。使用節奏樂器和音樂作為學習工具,可以增強聽覺技能的發展,運動技巧,運動技巧,節奏感,身體意識以及身心協調。在以往,小學老師在音樂課堂上通常是以張口唱的方式來進行,此類授課方式某種意義上束縛了此一階段孩子活潑的本性,婉轉地泯滅了他們對這一課程的興趣,無助于培育他們對音樂的鑒賞本領。“律動”教學模式,充分將學生的動與靜相結合。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增加一些讓小學生感到有趣的內容,這樣做,既可啟發他們在對律動的體驗中增強樂感及節拍感,又可拓展他們的演出天才及開創能力。采取此類授課方式,可讓孩子們無須擔心音樂傳統的思考方式,一旦樂曲響起,即可參與演出。勉勵他們多開創多演出。而孩子們在觀看別人演出時往往會同自己的演出進行對照,進而思考如何表現才會勝出。通過如此指引式講授,有助于拓展他們的演出才能。
(三)“律動”教學能訓練學生的思考本領
肢體在律動情況下,人們感知音樂的本領最高。老師可在上課時強化培訓他們的節拍感及樂感,指引他們考慮怎樣調節四肢的運動來反映自身對音樂的感知。小學階段的孩子勁頭十足,開朗愛動,這一特點恰好可以被用來指引音樂學習,讓他們根據音樂的變化,不斷變化肢體的運動。從而培訓他們的創造本領與剖析問題的本領。老師要給予恰當的勉勵與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們的主動性。在能夠掌控的區間內,老師應勉勵他們隨意驅動開創能力及聯想本領,這樣做有助于訓練他們的思考力,推動他們順利地長大,獲得很好的效果。
二、“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探討
最新的課程改革出臺以后, “律動”這一新的授課方式日益引起國內小學老師的關注。事實表明,其運用于小學教育中業已取得不錯的成效。冼星海曾經指出,音樂可以給人帶來最大的歡樂,其是生活的甘泉,是磨煉性格的火爐。若欲提升此階段相關課程的授課品質,就要結合此階段學生的特征,比如喜歡玩游戲、開朗愛動等,將課程練習同律動教學完美地加以融合;用形象、富含趣味的律動來替代空洞的音樂理念、繁雜的理論和無味的訓練,幫助這一階段的學生,利用自己的動作,將自身的感知同歌唱、舞蹈、游戲及活動相融合,進而將學生們從一動不動地坐著聽講改變成生龍活虎地參與律動。
欲更好地展開這種授課活動,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一)簡單易學
由兒童自己組成的民間音樂和音樂主要用于奧爾夫教室。 木乃伊(低音,中音,女高音),金屬琴(低音,中音,女高音),鐘琴(女高音與中音),腳ets,鐘聲,馬拉卡斯,三角形,鈸(手指,碰撞或懸掛),手鼓,定音鼓,鑼, 鋼鼓和康體鼓只是Orff教室使用的一些打擊樂器。 或許會應用到的別的樂器。在設置相關內容時,老師要結合音樂的特色,設置一些對于孩子們而言較為單純、很好做到的行動,如此方可取得不錯的成效。
(二)積極參與音樂實踐
例如,老師可以選擇一首詩或故事來閱讀課堂。 接著,讓孩子們選取樂器以代替詩詞或故事里的某個詞語或人物。 當老師再次閱讀故事或詩歌時,學生可以通過演奏他們選擇的樂器來增加聲音效果。 然后,老師會通過播放樂器添加伴奏。 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被要求玩樂器或添加其他樂器。 要確保學生的參與程度,就應讓所有人都活動起來。相關老師要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創造條件,以讓更多學生加入到相關的實際活動中來。小孩子喜歡展現自我,老師應指引他們利用肢體行動感受音樂,而且要第一時間對學生們的創意加以勉勵,以激發他們的展露心理,提升他們自我的決心與自豪感。
在開展此類課堂活動時,相關老師要留意回避下列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1.喧賓奪主
“律動”這一授課方式主要的目標就是更好地完成相關目的。在奧爾夫教室里,老師的行為就像一個指揮家,向她熱切的管弦樂隊提供線索。 如果老師選了一首歌,一些學生將被選為樂器演奏家,而其余的同學們則會一起唱歌。 零件可能會或不會被記錄。 如果被告知,應該很簡單,讓學生了解。 然后,老師向學生提供筆記的副本和或創建一張海報。
2.認為律動就是舞蹈
二者是有明顯區別的。律動并非簡單的舞蹈,其要點是對音樂本真的一個回應,它們從本真上看是有區別的。學生對音樂的了解,是通過其節拍、韻律、紋理、形式及別的方面來實現的。 學生通過說話,唱歌,唱歌,跳舞,運動,表演和演奏樂器來學習這些概念。 這些學習的概念成為進一步創造性追求的跳板,如即興創作或組成自己的音樂。
(三)突出生與師、生與生間的溝通
律動這一講授方式極方便在上課時進行互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同老師、同學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創造融洽、協作、民主的求學氣氛。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特別貪玩,興趣并不在學習上,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些孩子在玩中學。“元素音樂向來就不只是樂曲,其同舞蹈、動作及語言密切關連,因此,其是只有加入才能有收獲的一類音樂教學方式,關鍵的就是你并非旁聽者,而是一場演出的參與者。”
結語
在課堂上使用音樂和節奏元素有很多好處。音樂可以用于記憶,促進創造力,幫助開發數學技能,開發績效練習。它反映了文化和歷史,科學,語言(包括自己的語法結構)和藝術。
參考文獻:
[1]馮伶婧.論體態律動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兒童音樂,2017(11):54-57
[2]邢金苗.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158
作者簡介:于健生(1995.8— )男,黑龍江雞西人,本科,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