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摘要: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拓寬了課堂的教學潛力。培養具有信息時代生存和發展能力的人也成為新的教育目標。作為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方法,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能力。主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結構,建立既能發揮教師主導,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結構,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有力幫助。如何在實踐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優勢,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進行整合呢?本文對此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信息技術;指導;教學;重難點;講解;多樣性
把信息技術引入于生物課堂教學中,一方面,促進了新的生物學科課程標準的實現,另一方面,為創設和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氛圍提供了契機,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更多有用資源,使生物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成為可能。文章結合以往的教學實踐總結可得:把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信息技術引入于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
一、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只有保持興趣注意力才會更集中,并產生愉快的信號。信息技術具備色、聲、光、形等功能,能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不僅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發揮重要作用,在求知欲的激發下主動探索新知。例如,在講解“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知識點時,以動畫的形式展示,使學生更仔細地去觀察染色體、DNA、姐妹染色單體等數量和在細胞中的分布位置。再把不同時期的變化情況加以演示,使抽象、枯燥的分裂過程變得更生動、形象,給學生帶來新感受,調動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強化學習的需要與動機的同時,激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使生物學習變得更輕松、愉快。
二、利用信息技術代入課程實境,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在生物課堂教學上,興趣是促進學生提升求知欲和學習的“得力助手”。例如,在學習“分子與細胞”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把細胞是如何分裂的情景演示出來,使每一位學生都清晰地看到細胞是如何分裂的,這是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其自身的優勢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為具體形象,使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充分了解細胞的構成和發展,不用再借助顯微鏡等儀器慢慢觀察細胞的發展分裂。在方便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提高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
三、信息技術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探討生物知識時,當所探究的課題涉及到與社會、自然和環境有關的內容時,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收集與課題相關的內容,通過深入了解分析相關內容的基礎上,使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物素質,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為進一步探討新知,通過網絡指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教師要主動參與到小組互動中,深入觀察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分析成果,主動和學生學生打成一片,為探究生物知識營造絕佳的學習氛圍。比如,在講解“細胞的結構”時,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加以展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各部分的結構,拓寬視野,提升對生物知識的探討積極性。
四、動態展示,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中生物學科較之初中階段,涉及的知識范圍更廣且抽象,學生對其更加陌生,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讓他們對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變得困難重重。如果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指導教學,再配以教師的簡單解說或簡要文字解說,則能實現教學的動靜協調、音像同步,使所學內容化難為易,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在分析《新陳代謝與酶》時,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去操作、分析、討論《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以及《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等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分析兩坐標曲線圖,讓他們去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以及pH。這能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特點,酶需要適宜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分析、討論實驗,通過實驗去驗證知識,通過實驗去鞏固知識,而且還更好地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再如,在學習“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過程中,細胞與細胞器的結構精細復雜,利用模型講解是很難讓學生形成準確的知識結構層次的。通過flash課件的展示,能把細胞和各細胞器的結構層次劃分清晰,重點突出,這一教學順利解決了傳統教學直觀性差的窘境。教學中的“攔路虎”被有效解決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會更加順利。
五、提高實驗課的效果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實驗是生物教學最重要的形式。學生通過實驗能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實驗,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他們的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實驗因為缺乏材料無法進行,此時,通過信息技術制作相應的視頻和課件完成是最佳選擇。例如,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實驗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比如“植物的組織培養”。通過信息技術制作相應課件,把它們的生長過程加以展示。既能節約時間,又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也利于向學生展示更規范的實驗操作步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實驗分析和資料查找,使學習場所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學習環境更加自由,而且還會根據所學新知識主動聯系舊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新知識,還復習了舊知識,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的分析問題以及觀察思維等的能力。
在生物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多元介入,與現代化教學發展的大趨勢是相符的。信息技術介入,使生物教學有眾多的切人點,生物教師加強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的有機融合模式的研究,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快速成長之契機。因此,科學利用信息技術服務教學,不斷優化教學環境,為生物課教學注入更強勁的驅動力,為學生探究知識注入源源不斷的學習資源。
參考文獻:
[1]于曉晴.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科學探究欄目的應用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2]施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11(194).
[3]王紹波.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努力打造高中優質課堂—以生物學科為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5,0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