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摘要:“美好生活”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對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的人而言,美好生活的內涵都不同。目前,沒有人給出一個確切定義與標準。但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美好生活應該具備可選擇性,應該是和平穩定的,本文分析了美好生活與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和宗旨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關鍵詞:人民;美好生活;黨的奮斗目標;十九大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句話,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美好生活是共產主義的追求。
“美好生活”是一種整體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狀態,關于美好生活,可能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袋中有錢,手中有書,杯中有茶,被人認為是美好生活;也有人寧愿放棄大都市的繁華,避世而居;還有人覺得,兒孫滿堂才是美好生活。“美好”是價值判斷,其判斷標準,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當然,并不是說,美好生活完全沒有標準。對個人而言,安貧樂道或者追求富足,都無可厚非;但若這種生活是被環境所逼、被現實所迫,而無法進行選擇,那必然不是美好生活。
同樣是節儉,對于富人來說是美德,對窮人而言則是責任。兩種情況的區別就在于,一種是主動的選擇,而另一種卻是被動的承擔。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好生活應該具備可選擇性,這種選擇上的自由,不僅限于物質文化生活方面,而且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
這恰巧是共產主義的追求,馬克思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們可以跟隨自己的興趣,上午打獵,下午釣魚,晚上在火爐邊研究哲學,講的就是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可以根據興趣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
第二,創造美好生活包含在我們黨的歷史任務之中。
在傳統文化中,與“美好生活”意思最為接近的,當屬“世外桃源”。一篇《桃花源記》,歷經千年,仍讓無數人為之心馳神往。如今,無論人文景觀,還是生態環境,常德都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桃花源里的城市”。然而,世外桃源的發端,并非良辰美景,而是“先世避秦時亂”。
避免戰亂、維護和平,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今天,我們有幸生在一個和平的中國,我們有幸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戰爭似乎很遙遠,但仔細一算,新中國成立還不到70年。
放眼世界,十多年來,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相繼爆發戰爭。而當下,敘利亞的人們正在遭受戰火的荼毒。我們所處的并非一個和平的年代。古人為了躲避戰爭,最有效的辦法或許就是隱居;現在卻行不通了,因為地球都成了一個村。
隨著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向世界,即便身處異國他鄉,因為擁有中國國籍,我們又多了一個護身符。這些年,多起突發事件之后,中國撤僑的速度震驚世界。人們感嘆:也許現在的中國護照,還不能帶你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但是當災難與戰爭來臨的時候,它能從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接你回家!
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也成為我們黨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從1990到2017,27年間,中國軍人海外維和多達3.5萬余人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繁榮。
第三,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黨的根本宗旨。
美好生活并非新詞。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的二大設立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新中國成立初期,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央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所以,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一開始就鎖定了“現代化”和“共產主義”這兩個關鍵詞。
過去的三十多年,人民生活從十分貧窮,到解決溫飽,再到基本小康。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日可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即將開啟。習總書記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有幸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人民,當然有條件期盼更美好的生活。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對于個人而言,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個體差異性,全憑個人喜好;而當前語境下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則是從大多數人的角度來講的。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新時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五位一體”的總體建設,給人民創造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多樣化選擇,不斷回應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第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需要日益增長,得不到滿足,就產生了矛盾。那么,可否讓人民減少一些期待和需要呢?
一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個體差異性,有的人需要多一些,有的人需要少一些,這是個人的自由,但如果多數人都選擇安貧樂道,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活力。就像現在的日本,整個社會處于一種“低欲望狀態”,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也得不到刺激,經濟也很難增長,整個社會陷入一潭死水的狀態。這些年,我國相繼出臺了家電、汽車下鄉補貼等政策,并且鼓勵農民進城落戶,其實都是積極的引導。只有大多數人對美好生活有期待、有追求,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另一方面,普通的個人可以清心寡欲,黨員干部卻必須積極作為。最近有個詞很流行,那就是“佛系”,指的是一種“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心態。這種心態用在人生低谷期很管用,但用在工作上卻不行。對此,人民網專門發文,提醒廣大黨員干部,要謹防“佛系心態”。
習總書記強調:“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 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要敢于直面矛盾和問題,迎接困難和挑戰,敢于擔當、勇于負責,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在新時代,視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重如山,視個人名利得失淡如水的干部才是好干部,也只有這樣,黨員干部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