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遙感市場蓬勃發展,以Digital Globe為代表的遙感數據供應商,正在引領全球遙感數據技術與服務的變革和創新,遙感產業未來的發展不容小覷。本文通過分析俄羅斯和印度遙感數據立法的基本內容,揭示了遙感數據立法的特點,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分發許可;運營限制
一、引言
美國是世界上發展遙感衛星最早的國家,1960年4月1日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TIROS-1,1972年7月23日發射第一顆對地觀測衛星Landsat-1,提供圖片分辨率為80米。此后,美國陸續發射了8顆陸地系列衛星,用于探測地球資源和環境,目前Landsat-7和Landsat-8是全球主要的遙感衛星數據來源。作為Sputnik項目的一部分,1975年5月30日,俄羅斯發射了第一顆偵察衛星Kosmos-741。盡管發展速度稍落后于美國,但是歐洲也緊隨其后,獨立開發出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SPOT-1號衛星于1986年2月22日成功發射,全色分辨率10米,多光譜分辨率20米,遙感衛星分辨率自此大幅提高,具備了開展商業化運營的技術基礎。SPOT系列衛星由法國航天局發起,至今已發射7顆衛星,有3顆在軌運行。由于光學成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雷達衛星的全天時全天候成像和穿透地物的特點具有更強的成像優勢。RADARSAT項目由加拿大航天局發起,RADARSAT-1衛星于1995年11月4日發射,是第一顆對地觀測商業雷達衛星。2002年,中國發射第1顆用于海洋水色要色探測的遙感衛星—海洋一號。除了政府機構,航天工業界也加快了進軍商業遙感衛星領域的步伐。1999年9月24日Spaceimage公司發射的Ikonos衛星是商業公司對高分辨率衛星的大膽探索,全色分辨率1米,多光譜分辨率4米。除了不斷提高空間分辨率,商業公司也通過星座組網方式布局遙感衛星,以大幅提高重訪能力。瞬時分辨率基于星座的使用而大幅提高,多顆衛星可在單一任務中部署。[1]22008 年 8 月 29 日,5顆對地觀測衛星組成的RapidEye遙感衛星星座成功發射,每顆衛星繞地球一圈約 110 分鐘,每顆衛星間隔 18 分鐘,日覆蓋范圍達 400 萬平方公里以上,具有大范圍覆蓋、高重訪率、高分辨率、多光譜獲取數據方式等多種優點。隨著微小衛星技術的迅速發展,遙感衛星瞬時分辨率也大大提高。PLANET公司創紀錄發射的88顆小衛星,可對整個地球表面提供日常圖片。[1]3這些立方星晝夜不停地運轉,可以實現每天拍攝整個地球陸地的圖像,每月覆蓋全球一次。
二、俄羅斯立法
2013年《地球遙感數據條例》是俄羅斯關于聯邦權力機構、聯邦主體權力機構及其他用戶接收、使用和分發地球遙感數據的程序規范,是規范遙感活動的最主要法規。條例的適用對象是使用俄羅斯聯邦財政預算撥款制造的衛星遙感數據的接收、使用和分發活動。條例明確,遙感數據所有權屬于國家,對地觀測活動、接收和處理遙感衛星數據、規范接收民用航天器遙感數據(包括分辨率優于2m的遙感數據)分發活動的主體是俄羅斯航天局。如何管理不使用財政預算制造的衛星遙感數據的分發活動由俄羅斯航天局另行規定。
條例規定了遙感數據分發實行許可制。擁有聯邦航天局授予相應航天活動許可證的俄羅斯和國外用戶可以接收、處理、分發、提供地球遙感數據。該條例還將許可范圍延伸到數據處理階段,規定遙感數據處理實行許可制。2006年6月30日出臺的第403號聯邦法規規定,依據法定程序獲得航天活動許可證,且具備對遙感數據進行獲取或處理資格的法人才可對民用遙感數據進行處理。只有獲得遙感運營商授權的遙感數據服務商才可向用戶提供經過專門處理的信息產品。
該條例還規定了遙感衛星運營受到一定限制的“快門控制”和政府優先獲取數據條款。為實現俄羅斯聯邦國防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地球遙感衛星的應用應嚴格遵守俄羅斯聯邦法律。一旦發生緊急自然災害或者生態狀況,應優先批準俄羅斯緊急情況事務部、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獲取遙感數據的申請。緊急情況下,為解決國家安全問題及同恐怖主義斗爭,應優先批準聯邦國家安全局提出的申請。
該條例首次將遙感數據與出口活動聯系起來,厘清了遙感數據分發與數據出口交叉管理的邊界。遙感數據出口或者國外用戶使用俄羅斯遙感衛星進行對地觀測或獲取遙感數據,應當向俄羅斯航天局提交申請。申請應包含拍攝參數、拍攝目的、終端用戶的信息,以及和平使用遙感數據的前提,國外用戶的責任,以保證俄羅斯利益不會受到侵害。對于含有虛假信息或與事實不符的申請,或者可能使用遙感數據執行有損國際和平合作任務的申請,應當予以拒絕。該條例的規定對商業活動產生直接影響。根據規定,遙感運營商同俄羅斯或國外用戶應當簽署遙感數據有關對地觀測計劃、遙感數據的獲取、處理和供應、接收站用戶信息服務合同;必要時,合同應包含對遙感數據用戶的附加條件和限制。如果提供的是國外高分辨率遙感數據,應當根據航天局與相關國家的協議執行。
三、印度立法
《2011年遙感數據政策》(RSDP-2011)是印度直接規范遙感數據的政策性文件,自2011年7月4日起施行,適用于遙感數據獲取/傳播管理和/或許可的活動,印度航天部(DOS)是主管遙感數據政策的核心機構。數據所有權屬于國家,用戶根據許可享有數據使用權和衛星數據的增值利益。
政策明確對衛星運營、數據分發和數據出口活動實行許可制。在印度運營遙感衛星,在印度國內獲取/分發遙感數據,必須通過核心機構取得政府的許可和/或批準,所有用戶必須獲得許可方能使用上述數據及其增值產品。對于獲取/分發“印度遙感衛星”數據用于印度以外國家,印度政府將通過核心機構按專門規程,對這些國家欲獲取/分發“印度遙感衛星”數據的實體/機構進行許可審批,Antrix公司負責接收出口申請。政策明確了印度政府對國內傳播衛星遙感數據采用的指導方針,以1米分辨率為界,1米以上數據“按需”無歧視地分發,優于1米數據經審查后分發。但是沒有規定在國外傳播衛星數據應當適用的分辨率要求。
該政策強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家安全是實施該政策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也規定了“快門控制”條款,適用于運營遙感衛星,以及獲取分發遙感數據用于印度以外國家的情形。當認為符合國家安全和/或國際義務和/或政府外交政策需要時,政府保留對印度遙感衛星項目(IRS)衛星或其他任何印度遙感衛星的成像任務和數據分發實施控制的權利。
四、小結
隨著遙感需求日益增多,遙感產業逐漸成為航天經濟新的利益增長點,研究遙感法律和政策很有必要。筆者認為,俄羅斯和印度的遙感立法反映出以下特點值得關注:
第一,立法形式多樣。俄羅斯和印度均注重對遙感數據的管理,采用了不同的立法形式,既有行政法規,又有政策。
第二,規范內容全面。數據分發和衛星運營是管理遙感數據的重點,俄羅斯和印度立法都規定了相應條款,涵蓋了上述內容。在分發許可制被立法確立的基礎上,俄羅斯和印度還發展了以“快門控制”為代表的限制性措施,對管理遙感數據形成了有力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THE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Earth Observation [R]. London: U.K. House of Parliament, 2017.
作者簡介:何婧(1987—),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法律顧問,北京大學國際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法、出口管制法、航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