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林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背景下需要教師將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智慧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巧設情境,重視探究性教學。立足于學生發展為本,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對新情境、新問題的探究能力。本文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一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點認識和感悟。
一、兩個容易忽視的環節——導入和結尾
(一)精心的導入——是學生快速回歸課堂的催化劑
課堂教學導課的教育功能,表現在激發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最佳狀態中去。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
(二)巧妙的結尾——是學生掀起學習高潮,記憶深刻的回味劑
最后幾分鐘,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以為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本課的內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時間交給學生了。殊不知,下課前幾分鐘是重新喚起學生對本課內容學習的好機會,也是使本課知識得以升華為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佳良機。
因此,要精心設計一堂課的結尾,使它象一臺文藝節目的壓軸戲,能夠緊緊的吸引學生。課堂結尾要幫助學生認知;要對學生進行啟發鼓勵;要使學生愉快,以消除疲勞而精神飽滿。
二、提高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是組織教學至關重要的環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沒有了學生的參與,就根本不能激發學生的思想,“點燃不了學生的思維的火花”,所以教師應該在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下工夫。筆者認為課堂的提問藝術和語言藝術是提高學生參與不可忽視的兩個主要環節。
(一)巧設的提問——是學生不偏離課堂,思維活躍的引發劑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吹皺春水”,還可“激起千細浪”,達到引發興趣,激活思維的目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開始進入學習的疲勞期,有的學生也會出現走神現象,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幫助學生調整。把學生的困倦的情緒激活起來,就是設計提問,把學生調動起來。為此設計問題要反復推敲,使所提問題既能體現出教學的重點,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比如對于枯燥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它設計生活實際背景,使問題鮮活起來,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學生的討論熱情和興趣;對于思維含量較高,學生直接體會困難較大的題目,教師可以先作適當鋪墊,搭好梯子,讓學生能夠攀緣而上,使問題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直觀。教師在提問設計時不僅是記憶的重現而是調動起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己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去品味,在這其中學生就會自我陶醉,忘記了時間,也克服了疲勞。
(二)教師的語言準確性、直觀性、幽默性、節奏性——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把握課堂的興奮劑
教師美的言語是影響學生心靈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努力研究教學教法的同時,也應該投入大量的時間去提高自已課堂教學語言,使自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美。
教師言語必須準確明晰、簡明扼要,這是教師言語的一種獨特的魅力。科學知識本身是嚴密的、系統的,而教學又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授課任務,這就要求語言要精確,即精煉準確。而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教學節奏愈來愈快,學生的主體性愈來愈突出,對教師課堂語言的要求愈來愈高,教學言語的精度也必然加大,這就要求教師言語應該包蘊盡可能豐富的知識和情感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幽默語言,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幽默睿智,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識。顯然學生們對于這些熟悉的事情,又加上教師生動的言語、投入的表情,在愉快的氣氛中就將知識牢固掌握了。這樣的例子每一節課都可以適當適時運用,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喜歡上了老師,從而也喜歡上了化學。
三、兩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好的板書和教態是課堂教學的添加劑
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普遍使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是師生在課堂上最簡
易的、利用視覺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板書藝術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凝煉和濃縮。教學板書要書之有效,就得書之有方,講求構思與設計,做到明確要求,書之有用;抓住重點、書之有據;精選詞語、書之有度;確定形式、書之有格;排列先后、書之有序;留有余地、書之有節。這樣,教學板書才能達到科學、精當、醒目、規范、易記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學板書的盲目性、隨意性帶來的低質量、低效率的弊病,并進而登上藝術的殿堂!
課堂教學教態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眼神、體態、儀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學時教師將之恰當配合、靈活運用,便構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態藝術,有時甚至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實踐證明,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教學氣氛的形成和學生的情緒生活。所以教師講課時要注意做到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態度端莊、和藹可親,以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師的教態對教學語言表達起著一定的配合、修飾、補充、加深、評價等的輔助作用,在課堂中以表情姿勢輔助說話,可以使教師的表情達意更準確、更豐富,更易于為學生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37-40
[3][美]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