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如何創設搖曳多姿的生物課堂以提高生物教學的效率,是每個一線教師時時深思的問題。在生物教學注入美的情感,滲透審美教育,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依托教材內容發掘自然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發掘教材中蘊含豐富的自然美,讓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感受它們,體驗他們品評他們,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愉悅學生地身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對生物課的態度。在生物教學中,我把教材里的自然之美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以便講課中隨時運用:第一是動物運動的靜態之美,魚蝦的戲水游動,獵豹的如風奔跑,蝶兒的翩翩起,鳥兒的展翅高飛便是此類;第二是植物生長的靜態之美,幼芽萌發、植株生長、花蕾綻放、果實成熟等是代表;第三是變幻莫測的奇異之美,如細胞分裂、病毒變異、珍禽異獸,罕見物種等是此一類的表現。
二、優化教學過程以激發美的情感
要使生物課的教學過程富有美感,教師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講抄背考的枯燥教學模式,精心備課熟悉教材,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注重情感興趣等非智力的激發,藝術性設計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使學生上生物課如同是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漫步游蕩,快樂身心。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向學生進行知識地授引,其效果可想而知。如講 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相關知識時,我在課堂中用音像資料展示各種各樣的花兒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之時認真區分兩類花兒在形態表現上的差異,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教材為基點思考問題發表見解,而我只在最后做了總結性的點拔和歸納,既增加了生物教學的美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三、引入媒體手段以創設美的情景
圖片、掛圖、標本、模型是傳統的生物教學手段和輔助工具,能夠創設直觀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認識、啟發學生的思維,但這只是靜態的畫面呈現,輔學效果極其有限。隨著科技的發展,幻燈,投影,電影,計算機多媒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也走進了我們的生物教學,每個生物教師都要充分運用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再現生物客觀事物和現象,再配以優美的音樂和精碎地講解,創設優美宜人的教學情景,增加課堂的新穎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生的思考想象力,使得教學環境和氣氛更加和諧愉快,富有藝術美。
四、開設課外活動以延伸課堂審美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活動中要擴大加深生物 學習的內容,還要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訓練,并在活動中進行形象的審美教育,陶冶身心開拓視野,生物教學活動要根據周圍環境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地處農村的學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觀察當地的植被分布情況和動植物品種的分布情況。地處農村的學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觀察當地的植被分布情況和動植物品種的分布情況,帶領學生走進田野采集動植物標本等;市里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帶領下參觀生物博物館和生物類的展覽;當然,傳統的生物知識競賽,生物興趣小組是每個學校都能開展的,這里就不多贅言。
五、重視生物實驗以提升美學趣味
實驗是以學生操作為重點的教學手段,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論是程度好的學生,還是程度差的學生,都十分喜歡生物實驗。因此,生物實驗教學環節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資源,能極大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美感,希望一線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物實驗的開展。
六、提升語言美感以進行審美滲透
生物學科涉及的事物多,知識的跨度大,再加上需要精辟講解地理事理,更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素質和修養,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生物事物,生物現象和生物景觀絕大部分是能依靠感官直接認識,對于病毒變異、細胞運動、細菌生長等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可借助于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彌補,更多的情況下還要教師依靠富含感情而又理性簡煉地語言去描述去分析,所以每個教師都要苦練基本功,提高語言表達力。語言方面的要求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準,不但要發間準達意準,要要重點突出,說理精辟;第二是精,課堂語言要精確、精練精彩,既要富有啟發性,不照本宣科,又要防止東扯西拉過了隨意;第三是活,首先要注意穿插,活躍氣氛,其次是恰當留空,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
生物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涉及到教學環節的每一個細節,廣大生物教師要在精析教材熟知學生的基礎上,大但創新靈活運用,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學生的課堂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