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丹
摘要:由于情感在舞蹈表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舞蹈的靈魂所在。本文將對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基調把握進行研究,并指出具體的方法,以此幫助舞蹈演員能夠盡快的掌握舞蹈中的情感,從而為觀眾呈現出最佳的舞蹈效果。
關鍵詞:舞蹈表演;情感基調;把握;研究
舞蹈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其起源較早,主要是通過人類的肢體來完成各種優雅的動作,進而給觀眾形成一種視覺欣賞。在舞蹈的同時一般都會伴有音樂,且是動作節點的主要表現手段。但是,舞蹈的靈魂應該是情感,需要表演者在進行表演之前對角色的情感體驗予以分析,并通過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向觀眾展現出一個生動的故事及角色形象。但是,這種情感知識表演者角色情感形式的反映,是作為一個主體而存在的,促使演員無法形成先導情感,需要演員運用肢體動作對角色情感予以體會,并實現對角色的情感帶入,進而為觀眾展現出一個深刻的角色形象。
一、把握情感基調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情感作為舞蹈的靈魂,其能體現出舞蹈角色的特征,并給人們形成一個生動的角色形象。因此,舞蹈演員在進行舞蹈表演之前,需要實現對作品的人物情感以及主題思想吃透,并形成自己的認知。然后,將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動作當中去,通過肢體行為表達給觀眾,從而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一般一個舞蹈作品當中都會具有一個甚至是幾個人物形象。作者在創造這些人物時會灌注不同的情感,并形成獨特的人物形象。這樣,就需要舞蹈演員依據背景、音樂以及作者的創作情感來轉換表達方式,以此為觀眾展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并不是由表演者的主觀情緒來決定的,其應基于作者的創作情感,融入自身的理解,運用肢體來表達出來。由此可見,在舞蹈表演中,演員對情感基調予以正確的把握,是演員正確向觀眾傳遞作者創作情感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舞蹈作品生動性的必須途徑。因此,對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基調予以準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調把握的有效途徑
(一)對舞蹈作品予以深入的解讀
舞蹈作品的創作不僅來源于生活,更是作者創作思維的體現,其不僅代表著作者的創作情感及思維,也代表著一種文化內涵及生活理念。由于不同的作者的三觀會存在差異,對藝術的理解也存在的差別,促使舞蹈作品的形成背景及感情基礎不一樣。對此,舞蹈演員應對舞蹈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對作品創造的社會環境予以了解,以此幫助演員更好的把握感情基調。其次,表演者要想實現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需要對人物所處的社會階層予以解讀,并尋找人物的標志點,然后在舞蹈表演中,將人物的標志點充分體現出來,且將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的更為鮮明。
比如說,在表演舞蹈作品《秋海棠》之前,演員應對秋海棠這個人物形象予以全面的了解。秋海棠角色原型是一個京劇藝人,并生存于民國時代。可見,其當時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的,是不被人們認可的。另外,在民國時期,京劇女人形象多是由男人扮演,女性京劇藝人的生存空間比較小。基于該人物形象的創作背景,舞蹈演員就應該對該角色予以深入的思考,其雖然具有悲劇色彩,體現了那個年代女性京劇藝人的悲慘生活。但是其千古留名的成功可以看出其具有一份超強的藝術執著精神。在舞蹈過程中,不僅需要將女性京劇藝人的悲慘表現出來,更需要展現出秋海棠的堅強與堅韌。因此,舞蹈演員在進行角色解讀之后,應掌握舞蹈表演的情感基調,從而為人們呈現出一個生動的“秋海棠”。
(二)對舞蹈形象予以細致的捕捉
舞蹈角色的情感通常是通過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來彰顯的,并給人們形成一定的舞蹈形象。特別是在人物情感傳遞過程中,會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形象沖擊。對此,演員應該對人物的形象予以細致的捕捉,以此將作品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然后,通過深入的揣摩和強化訓練來提高演員肢體動作的熟練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作品的人物是來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深化,其會具有明顯的人物特點,可以通過特定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來。比如說,要想展現出一個老年人的角色形象,可以通過彎曲或者彎腰、步履蹣跚等動作來體現,而英雄這種角色通常都是氣宇軒昂,矯健的人物形象,演員可以通過抬頭挺胸等具有朝氣的動作來體現。因此,表演者生活當中就應該注重對舞蹈形象的捕捉,以此實現對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
比如說,在舞蹈作品《閃閃的紅星》當中,潘冬子的形象為一個孩童。舞蹈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應對孩子的性格特點及常性動作予以了解。比如說,蹦蹦跳跳、洋溢的笑容等,以此彰顯出孩子的熱情與天真。如果說,觀眾在觀賞過程中無法認識到這是一個孩子的形象,那么這個舞蹈作品應該是失敗的,舞蹈演員對人物的形象掌握是不到位的,從而給觀眾帶來理解上的偏差。因此,舞蹈演員應在生活及訓練過程中對舞蹈形象予以細致的捕捉,以此凸顯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從而便于觀眾對人物的辨別,從而實現對舞蹈作品的理解。
(三)充分發掘舞蹈作品中音樂色彩
雖然情感作為舞蹈的靈魂,但是卻可以通過音樂色彩來強化。比如,在表演一個悲劇角色時,可以通過播放悲情的音樂來強化舞蹈演員想觀眾的情感傳遞,進而幫助觀眾能夠準確理解舞蹈角色的定位。這主要是因為,音樂能夠為表演者營造出一種意境,進而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調。并且,演員需要在表演之前進行情感帶入,而音樂的渲染能讓演員的情緒更加快速的帶入,并呈現出最佳的表演狀態。
比如說,在舞蹈作品《春江花月夜》當中,音樂的節奏比較清晰,逐漸由慢節奏轉向快節奏,從而營造出一種優美、深邃的意境,進而構建去一個優美的“花月夜”。然后,表演者通過表演道具及環視動作來展現夜色的寧靜和優美。隨著音樂的起伏,將舞蹈逐漸推向高潮,從而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在此過程中,音樂會舞蹈作品情節的發展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并為舞蹈演員的情感帶入及渲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因此,演員應充分把握舞蹈作品中的音樂色彩,重視音樂對舞蹈的作用。
結論
總之,情感作為舞蹈的靈魂,其對舞蹈藝術的宣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演員應充分重視對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基調把握,對舞蹈作品予以深入的解讀、對舞蹈形象予以細致的捕捉,充分利用音樂的情感渲染作用,從而為人們展現出一個深刻、生動的舞蹈形象,進而向觀眾傳遞舞蹈作品中包含的內涵及精神,最終向人們呈現出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嚴.舞蹈表演中表演員如何把握人物情感[J].戲劇之家,2015(24):135
[2]楊松毅.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調的把握芻議[J].戲劇之家,2015(11):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