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變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良好成績的取得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闡述當前英語執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來表明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并結合執教經驗,從語言、思考、自覺性、反思及合作交流五個方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習慣
孔老夫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可見,良好習慣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而隨著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新《英語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針對幫助學生養成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等習慣的培養成為了教師需要探究的課題;此外,新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了要改變以往應試教育下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提倡素質教育。這就意味著提倡師生共同合作,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愿學”,“會學”的習慣培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然而到底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使每個學生都能較好地均衡發展,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執教過程中我也意識到了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較為嚴峻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隨著教學內容加深后,優秀學生和后進生分化日趨明顯。如今英語教學使用的是初中英語教材(譯林版),此版本的英語教材擴充并改編了課文內容,重在聯系實際生活。豐富的課文內容使得拔尖的學生能夠擁有更高程度的詞匯和表達積累。這些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水平都超過了以往同級學生的水平。然而新教材對詞匯量,知識儲備的要求是大幅的提升。很明顯一部分學生追趕老師的進度非常吃力,更有學生根本對英語提不起興趣。這些學生本身基礎偏差,接受能力較低,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生活知識,因而如今更是對新教材深感壓力。新教材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逐漸增多,已經超過了部分學生能夠接受的能力范圍。這種不斷擴大的優生差生的差異讓我覺得課堂很難把握。
第二個問題是:如今新教材的知識點過于零碎,考試考查的考點范圍較廣,教師把握起來相對困難。如果課堂圍繞著應試的知識點出發,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英語的課堂必須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要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聽、說、讀、寫多方面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去。因而,如何把知識點、考點融入到有趣又有效的課堂中,是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思考并改進的地方。
學生若要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就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既要獲得一定的知識,又要養成一種受益終身的學習素質。其中,我認為,在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語言的習慣
英語學習中,聽說是讀寫的基礎。學生在課堂上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開口表達。這不但是學生鍛煉英語口語的機會,也是發揮敢于表現自我的能力的機會。作為教師,更應該給學生多一些開口的機會。例如可以多提問一些問題,多組織學生討論匯報觀點,抑或是多組織與搭檔的配對口語訓練。教師也應該在學生表達時多關注學生的語音與詞匯使用。只有多讀多說英語,學生才會慢慢地培養語感,學會表達,才會真正地使用英語。
二、思考的習慣
學生可以用各種表達回答同一個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同義詞,同義句等。作為英語教師,不應該在課堂用固定的答案去禁錮學生的思想。語言的表達本來就是靈活多樣的。再如,在教授新單詞,講解單詞含義的時候,教師可以設定簡單的場景,用英文句子、或肢體來解釋英語,而非直接用中文解釋;也可以多補充一些英語中的習語俚語表達。這樣長此以往,學生也會逐步養成直接用英語即外國人的思維來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自覺的習慣
有時教師一味給學生布置過多的筆頭作業,學生會因為難以完成而偷工減料。可是如果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外自己尋找答案,如自己造句,自己寫看法,自學新單詞之類的,學生或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索性有些作業要求小組共同完成,例如小組合作完成海報,或小組分工寫作文。學生反而容易自覺參與。此外,教師在布置口頭作業之后,一定要注重對口頭作業的檢查,并提高對口頭作業的完成要求。也可以改變口頭作業的形式,比如讓學生錄一段自己的朗讀進行評比等。這樣學生也能逐漸意識到口頭作業的重要性。長此以往,就能夠自覺完成口頭作業。
四、反思的習慣
學生進行反思,發現錯誤和不足,是學習和進步的必要步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訂正性作業,如在期末復習階段,讓學生整理錯題還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與其布置新題難題,不如讓學生反思自己錯誤的原因。對錯題進行重復操練,更看的出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水平。
五、合作交流的習慣
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并增強團隊榮譽感。在課后夏要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主見,學會獨立思考,善于跟老師、同學多交流。作為教師,必須正確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能單從成績出發。學會多鼓勵學生,尤其要肯定學生點滴的進步,以增強其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葉圣陶先生說: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笨傊?,在新課改的條件下,教師要盡可能加大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自覺性,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切實感受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逐步培養學習興趣,并且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多方面的良好習慣,最終使他們獲得受益終身的學習素質,并成長成一個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