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文
摘要:反觀中國教育發現,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源于我國九十年代興起的綜合實踐活動思想。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基礎是回歸人性化知識的當代知識觀和主張從靜態性、封閉性轉向動態性、開放性的當代課程觀。根據新發展階段論和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組織,也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該貫穿于基礎教育的不同發展階段,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活動學習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性綜合課題學習為主。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
那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它們都具有綜合實踐活動思想,二者均注重過程的教育價值,以學生和學生的學習為教育過程的中心,強調與當代現實生活的聯系和各學科知識的綜合。但它們的范圍是不同的,前者是隸屬于語文課程的一種教育方式,它要受語文學科的限制;后者則是單獨的,區別于基礎性課程的一門課程。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同,學校課程可分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前者以掌握間接經驗為主要任務;后者以掌握直接經驗為主要任務。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既承擔掌握間接經驗的任務,又承擔掌握直接經驗的任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承擔后者。所以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實質上是綜合活動課程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滲透。或稱為“分支”。
一、認識世界的整體性與交融性
綜合性學習在認識事物活動中始終秉持整體論。在整體論看來世界具有整體性,世界的不同構成——個人、社會、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文化的不同構成 ——科學、藝術、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匯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選擇范圍應包括與小學語文有關的學習者本人、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和自然世界。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整體論視野是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其它學習方式區別的關鍵。
二、學習目標的隸屬性與整合性
《課標》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這一目標顯示了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主要的目標還是語文能力的發展,這就說明它要隸屬于語文學科,要為語文學科服務。
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重要價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學生分科學習所造成的諸多弊端。面對繁雜的社會,要競爭創新,必須具有運用跨學科的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規定了要選擇涉及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綜合知識的內容來學習。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既可選教材內也可選教材外的,它無固定、統一的教材內容。大多數學習內容及課題來自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現象和情境,帶有開放性。但是它的學習內容和進度要受“校情、師情、生情”的制約,必須以整體上的計劃性和局部上的靈活性相結合的辦法予以調節處理。
四、學習過程的參與性與自主性
《課標》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這一觀點的提出規定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具有活動性。活動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一般以班為基本單位,但必要時可分解到興趣小組,或擴展到全校、校際,到社會(如青少年宮、圖書館、德育基地等),這是由活動性學習的群體性和靈活性所決定的。它的目的是為調動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創造條件。實踐是活動的本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和實際的生活體驗。但是,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實踐又不是事先“排練”的,要求學生照著葫蘆畫瓢式的“演試”。所以它的訓練方式必須是學生自主選擇、比較、設計、主持的,學校和教師只是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語文實踐問題的時機。整個過程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和自主探索才能完成。應該說,教師只起到指導作用。扮演的角色是指導者、協助者、參與者。
五、學習成果的創造性與多樣性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創造了讓學生充分發揮創新潛能的寬松環境,其學習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創造能力的提高。創造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知識、能力、人格的有機融合和促進,是人的一種潛能,等待著喚醒和激發。這決不是一種簡單的“教”,而要營造有利于創造力培養的氛圍。同時,它同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切,都意味著語文綜合性學習會“校校不同,生生有別”,也意味著帶來語文綜合性學習成果的多樣性。
六、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
《課標》要求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索。這種探索,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一個著眼長遠的課題。所以筆者對它的研究雖有良好的動機和信心,也有一段時間的摸索與研究,卻只是認識與實踐的初步嘗試,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