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 李宗保
摘要:孔子認為,“成親”、“成身”,是人道與天道的合一,人道在國家政治中是第一位的,“愛與敬”是“政之本”,而婚禮正是愛與敬的體現。既孔子后,歷代儒家共同醞釀,逐漸把婚姻看作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可見儒家對婚姻的重視程度。而孔子所推崇的“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完婚"“回門”七大禮儀完整的婚俗文化大都被泰山人所繼承,從而融合成泰山定親、納吉、迎親、回門四大程序,其中“定親”是序曲,“迎親”為高潮,“回門”算作尾聲。通過泰山婚俗來傳承孔子的婚俗文化。
關鍵詞:孔子; 泰山婚俗; 定親; 迎親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時深刻地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疤┥绞侵袊幕闹饕笳髦唬霌P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袁明英,2007)。泰山婚俗是華夏民俗的代表,它的形成與孔子推崇的“禮”有著密切之關系。
一、大婚乃禮之本?!翱鬃釉唬骸猩碛辛?,本立焉然后為君子……居國有禮矣,而嗣為本”(劉向,1987)。孔子對(魯哀公)曰:“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婚為” “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后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劉賢,2009)。
二、定親俗。定親由提親納彩兩個基本環節。1.提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吨芏Y·地官媒氏》:“孔子認為,“成親”、“成身”,是人道與天道的合一,人道在國家政治中是第一位的,“愛與敬”是“政之本”,而婚禮正是愛與敬的體現。 在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春秋谷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許嫁,二十而嫁”(張文學,1991)。依上引,孔子前后的婚姻年齡基本在男二十、女十五歲左右。2.納彩:定親傳統上叫“納彩”,也叫“訂親”。經過媒人的多次說合,男女雙方家長相互打聽對方家庭綜合情況后,常有女方家長到男方相親,滿意后托媒人通知雙方定親。由男女雙方互換的“成親志”或交換的定情物而來。男方的“成親志”名“求親志”,常寫“謹遵冰語,愿結良緣,白發偕老,永世萬年?!笔鹱ⅰ熬辞蠼鹬Z”及訂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姓名;定婚人名?!霸S親志”正文與男方相同,署注改為“仰答臺命”。定親這天,媒人拿著男方的“求親志”、“壓啟”彩禮到女方家取“許親志”,簡單就宴后中午到男方家慶祝成婚。女兒家一般擺“雞四八”宴請本族長輩慶賀,取大吉大利、好事成雙之義。相比女方,男方就隆重了許多。這天,一族人都忙忙碌碌,燒水沏茶、置備酒席,稱“侍候客”。兩家族中長老、村中的頭面人物大都前來致喜,宴席一般為“兩大件”或“重八兩大件”。公開向社會昭示:兒女“成家”了,這就是“明媒”。
三、迎親俗。泰山一帶的迎親也叫“完婚”是婚俗中最重要的禮儀,由迎親、送客、會親、洞房花燭等程序。1、迎親:迎親前,男方家大門外貼“出門見喜”,所有門上貼喜聯、進門貼“進門迎喜”、“抬頭見喜”,天井中設喜堂,正面墻上掛大紅帳幔,中間貼大紅囍、大樹、院墻“囍”、“青龍”。中堂掛上“親友賀禮名單”,將所有賀喜人姓名上榜公布,以顯是其名望。究其源還是孔子倡導的“名”。傍晚由新郎族內兒女雙全的兄長鋪床,意為“大伯哥鋪床,兒女滿堂”。床腿下面墊紅紙包裹的新磚,磚下壓錢,新磚寓意“愛情專心”,墊錢寓意“家底富裕”。2.送客:送新人泰山一帶又稱“送客”??鬃訉ν獬鲇唾e客十分重視,由于孔子推行,泰山所有參與婚禮人都循禮而行。女方男送客一般由新娘子的哥哥充當,女送客大多由嬸、嫂擔任。嫁妝由族內英俊體面的小伙抬送,所有人都新衣新帽,裝扮整齊。嫁妝上系上紅綢子,衣扣上栓上紅頭繩?;ㄞI到家不遠,放一聲禮炮,通知男方:花轎即到,準備迎接。3.會親:泰山婚禮高潮中的頂點。會親主要是借此機會讓雙方親戚、朋友相會,以便今后相于時認識。這天最尊貴的客人是女方的父輩——新親家還有新娘家的舅父、姑父(或俵兄弟)、男方家的至親、族中長輩、村里的頭面人物。賓客到齊后,新娘由族中長嫂引領給男方至親長輩一一點煙倒茶,借此來和男方親友見面認識,被點煙的親友用紅紙包好“喜錢”送給新娘作見面禮。
四、回門:也叫歸寧?;楹蟮谌欤锛业牡芑蛐值狡偶铱葱履锊⒄埿履锘啬锛以弧盎亻T”,即為歸寧。三天后由新娘的母親、嬸母備禮送還,叫“送兌月”,大婚禮結束。
結語:泰山受孔子文化的影響,婚俗中的“七禮”可以在泰山婚禮程序中顯現。而在泰山婚俗中可以看到泰山人民受儒家傳統文化的熏陶,家族意識濃厚,無論是送客還是迎親,都顯示了男女雙方家族親人的重要性,從而讓人們意識到長幼有序。因此,由孔子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定親、納吉、迎親、回門泰山四大婚俗文化禮儀與孔子推崇的“禮”有著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向.說苑·建本[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7
[2]劉賢.孔子家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
[3]裴澤仁.五經全譯·禮經[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
[4]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袁明英.泰山石刻[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1
[7]張以文.四書全譯·孟子·離婁上注[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5
[8]張文學.五經全譯·春秋左傳[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
作者簡介:于艷(1980-),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山東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與外語教學,泰山文化;李宗保,(1948-),男,山東省寧陽縣葛石鎮大官莊村人,研究方向:泰山文化。
基金項目: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下的泰山民俗文化的譯介與教育推廣》,立項號:YJ17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