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敏
摘要:詞語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單位,許多詞語是文章的“文眼”,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詞語教學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理解能力差,對有些詞語的理解不透徹,以致會影響整篇文章的領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詞語的學習,并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本文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介紹幾種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學習詞語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由此可見,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學習語文的重要任務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理解能力差,教師就更抓好詞語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學生對詞語理解、掌握了,這樣才能為閱讀奠定基礎,排除了閱讀障礙。
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下面我就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詞語教學中的一些教學方法。
一、結合上下文意會領悟詞語含義
小學生知識積累較少,理解能力較差。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周總理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周總理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語的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詞語的這種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學習中注重對詞語進行比較,加深理解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通過詞語互換,讓學生真正理解詞義
在閱讀時,可以用學生已理解的詞語對文中意思相近的重點詞語進行更換。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通過演示實驗理解詞語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強,所以最讓學生感興趣也最易理解詞語的方法是演示實驗法。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詞的理解可用動作釋義法
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或通過自己做動作理解詞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利用多媒體直觀展現,優化釋詞
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詞語的意思直觀的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如《趙州橋》這樣描寫橋上的雕刻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等詞語的意思。
錄像的使用可以變靜態為動態,再現課文所描述的優美境觀,既釋詞又解句,使學生更好地把課文了然于心。教學實踐證明,電教手段的使用是優化釋詞過程的重要途徑。
總之,詞語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詞語的教學。詞語的理解可通過多種方法、多種形式、多種手段來實現,不論用什么方法都是為了學習作者是怎樣準確用詞的,為學生積累和運用詞語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