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娟
摘要:在新課標教育中,小學語文中的詩詞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中推薦了7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而從古至今,詩歌欣賞是文學作品欣賞的基礎,這也就造成了教師教學中存在"如何進行詩歌教學"的疑問。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教學方法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重要目標,高度重視詩歌教學,是語文新課程改革在國際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戰(zhàn)略選擇,也是捍衛(wèi)母語教育民族尊嚴,引導學生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本文就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目的過于功利化。
雖然我國一再提倡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但是應試育觀念在傳統(tǒng)詩歌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過程中,只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對于備考知識的傳授與強化方面,在詩歌教學中,將對于詩歌的解析轉化成為"填鴨式"的背誦與默寫課。而學生迫于老師、家長對于成績的過于重視,常常將重心放在英語、數學等成績提升較快的學科,從而淡化了對于詩歌的學習。
詩歌教學的方法存在問題。
不注重方法的改革,不講究上課環(huán)節(jié),就是老三套,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這個程序成了不少老師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課內古詩的教學絕大多數教師還是秉承傳統(tǒng)采用串講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釋,串講詩意,最后讓學生背誦默寫的步驟進行"而且,教學時往往不是從學生已有的基礎為起點,比如教學那些學生幼小時就接觸過,甚至能背誦如流的古詩(如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教師仍然當作全新的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既浪費時間,效果又不是很好,其實教師可以采用自學點撥法,即讓學生先自學,然后交流,老師對難點進行點撥。
二、改進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策略
(一) 明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中的主體參與就是學生作為具有自為性、可為性與作為性的主體對教學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種主觀能動性行為。這種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非常像中國傳統(tǒng)諺語所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學生自己感受到學習的需要,并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這種課堂才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因此,在課堂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主體。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如果課堂是一個舞臺,那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真正的參與者、學習者并展示才華的人,應該是也只能是學生。即以《別董大》而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試著自己說出這首詩表現(xiàn)出來的分別的留戀、安慰和樂觀的意義來,至于詩中表現(xiàn)的喜悅感情,以及深層的對祖國的熱愛,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表述。這既是對詩歌大意的掌握,也是對兒童說話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對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索詩中意境。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在文學作品中,尤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練,表達的感情也最為豐富。也這是這一點,體現(xiàn)出欣賞詩歌是欣賞文學作品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探索意境,創(chuàng)設情景就顯得非常重要,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成果事半功倍。
首先,基于詩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點,教師的教學可以從閱讀欣賞詩歌的感情著眼,從分析詩歌的語言入手,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的含義,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真切感情。這樣有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詩歌時將自己作為"意中人"的習慣,小學生這個年齡正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最佳年齡段,這種代入式教學有利于小學生的思維成長,有利于小學生在學習詩歌時體會到美好和愉悅。
其次,教師的教學應該聯(lián)系實際的生活經驗和各種閱歷,將詩歌的內容通過分析,判斷來教述給學生。小學生本身沒有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這就要求教師能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學生動,活潑,同時達到學生領悟到詩的情境美、形象美、內蘊美,獲得美的享受。
(三)結合插圖,欣賞詩景。
插圖不僅使課本更加漂亮,也使課文變得更加生動。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利用插圖,進行詩歌教學。例如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時,將理解詩歌與插圖相融合,用插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學初,讓學生讀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先同學之間答疑,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作指導,借助插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如,竹排,可通過看圖,讓學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鄉(xiāng)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動狀況,讓學生知道順水流的意思。指導學生看圖或投影片,讓學生懂得密是樹木很多,一棵挨著一棵,而且枝葉茂盛再次出示插圖,讓學生感受江南魚米鄉(xiāng)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小小竹排就像在畫中游,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
(四)激發(fā)興趣,善用詩歌。
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比較空洞,仍然處在興趣階段。當他們對某一件事物發(fā)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非常興奮,思維也會活躍起來,注意力能夠集中,也就會富有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能夠從同學們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用多角度、多層次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熱愛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山村》(一年級上冊),因為小詩簡單易記,在20個字的五言詩里,就出現(xiàn)了一至十的數字,孩子們的興趣就會調動起來,會跟著吟誦。還可以加上童稚的各種動作進行表演,課堂氣氛自然而然的比較活躍,就像是一種課間休息。教材中的詩歌都是比較質樸、活潑、純真、清新、朗朗上口,散發(fā)著迷人的氣息,在活潑有趣的同時,節(jié)奏明快,韻律感強,具有獨特的魅力,伴隨著孩子們健康成長,充盈他們詩化的心靈。
總之,我們在古典詩歌教學上既要繼承前人好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同時又要將一些靈活、實用的方法吸收過來,爭取在每一堂課上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古典詩歌煥發(fā)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