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嵩
摘要:快速城市化進程引起城市機動化出行比例迅速增長,隨之帶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碳排放極具增長、居民缺乏健身鍛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人們又開始認識到非機動化慢行交通的重要性,由此,國內各個城市開始了綠道系統的探索。本文從城市綠道的規劃建設為切入點,結合鞍山市玉佛山風景區綠道建設項目實例,就綠道的意義、綠道的規劃目標、綠道的布局、綠道的定位及功能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綠道;規劃建設
綠道起源于上個世紀的美國,我國的綠道建設較晚,2010年開始在南方的廣州、珠海等地陸續開始建設。鞍山市市委市政府對綠道的建設非常重視,從2012年開始聘請國家風景園林甲級設計院所對鞍山市的綠道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
綠道是連接自然綠地、人工綠地和人文景觀的線性廊道,是城市綠地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建設城市綠道的主要意義是整合分散的綠地,形成完整的綠地體系,使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區生態系統相連接,建立安全舒適優美的方便市民出行的慢行交通體系。
鞍山市是一座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在高樓鱗次櫛比、汽車川流不息的喧囂都市之中,為市民營造一處既生態又休閑的游憩健身場所是本項目的宗旨。所以該項目充分利用玉佛山地理優勢,發揮玉佛山生態優勢,以世界最大玉佛為核心點,以風景區山林特色為主要游覽線,以俯瞰鞍山城市景觀為觀賞點面,通過點、線、面的有機結合,為百姓打造出一處安全舒適的、可觀景游覽的、提供健身功能的景觀廊道。
玉佛山風景區位于鞍山市中心東部,與鞍山市其他風景區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重要地位。山腳下有鞍山規模最大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二一九公園和堪稱世界玉佛之最的玉佛苑,是鞍山市民游園、晨練、戶外活動的主要去處,玉佛山風景區既是改變鞍山重工業城市形象的生態城市綠肺,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一、鞍山綠道規劃的意義
(一)以人為本,綠盡其用
鞍山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借此契機,進行綠道建設,為市民提供更便加捷的健身游憩方式,實現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
(二)契合機遇,率先發展
綠道是城市建設的一種新趨勢,是衡量城市綠化水平的新標準,是一種新的發展機遇 。加快建設,可使鞍山市城建工作走在東北三省前列。
(三)服務城規,良性互動
按照“東控、南進”的發展思路,有針對性地進行綠道建設。防止中心城無序發展,保護綠地資源不受侵蝕。實現“東部青山入全城”的目標,推進森林“七進”工程的具體實施。
二、規劃目標
通過綠道網絡建設,“連山水林園成通景,引半壁青山入全城”; 構建“線牽山水,網融林城”的綠道系統;實現“生態綠色鞍山,休閑活力鞍山,幸福宜居鞍山”目標;樹立中國北方城市“綠道建設樣板”。
三、綠道總體布局
一環:沿東部山脈、萬水河、楊柳河、高速路防護綠化帶建設的生態綠道環。
一心:以玉佛山風景區為核心,與周邊城市公園組成的城市綠道游憩健身中心。
三線:千山景區觀光線、湯崗子溫泉休閑度假線、鋼城工業旅游體驗線。
多層級:依托城市其他道路、河渠、帶狀綠地等形成的二三級綠道,交互成網,同時與主環及其他綠道主線聯通。
四、規劃實施
鞍山市玉佛山綠道系統建設
(一)建設背景
玉佛山,四時美景怡人意,十里青山作畫屏,景區風景秀麗、風光旖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美譽,是俯瞰鞍山城的最佳觀景點。景區內植物生長狀況良好,以落葉闊葉混交次生林為主,主要品種為洋槐、油松、側柏等。
由于景區開發較早,區域內缺少后期投入,隨著城市發展,景區現有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道路系統不完善,除了一條三米寬的防火路外,多為土路。缺乏清晰游線和觀景點。缺乏功能明確的市民活動場地,市民自發開辟的活動場地需要進一步整合和提升。
(二)建設條件
1.緊貼核心城區,人流量大,使用效率高;
2.基本建設比較完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
3.山地道路比重較大適合游覽、觀景、登山健身,不適合自行車騎行;
4.健身功能突出,滿足市民對運動休閑健身的熱情。
由此可見,該場地的選擇利于施工,對現有環境破壞較少。
(三)、建設目標與規模
結合城市規劃及建設,打造風景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城市綠道示范段。便于周邊居民就近入園,方便市民游覽健身,分流其他公園游人,完善公園內道路游覽系統,聯通公園、景區、綠地,形成綠道系統。塑造鞍山新形象,在東北三省樹立先鋒形象。
項目全長21.9公里。包括生態型綠道7.6公里,游憩型綠道2.8公里,通過型綠道4.6公里,聯通小路6.9公里。
(四)、功能及定位
1. 聯通城市與玉佛山風景區的重要綠色通道
2 .景區重要的游覽路線
3 .市民喜愛的健身廊道
4 .林區消防通道
(五)建設內容
一級道路:寬2.8—3.7米,采用彩色瀝青裝飾路面,路面標示綠道里程。分生態型綠道和游憩型綠道,生態型綠道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滿足風景區游覽和市民運動健身的功能;游憩型綠道指一條穿過219公園的道路,以方便市民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
二級道路:寬1.8—2.5米,以木材為主要鋪裝材料,根據現場條件,從一級道路引出多條二級小路,連接公園外圍市政道路,形成縱橫交錯的路網結構,方便游人就近入園,同時保留山林自然景觀特色,并保護地被植物的生長,部分地段采用彩色塑膠地面。
入口節點:有條件地段設置機動車停車場、自行車棚及售賣等服務設施,無條件地段利用周邊道路及小區停車場,綠道入口與市政道路連接處設置導向標識,實現綠道與城市交通網絡的有機連接。
休閑節點:沿綠道設置休閑節點,主要為游人提供健身、休息停留及觀賞交談的場所。
標識系統:根據整體綠道系統規劃,對標識系統進行合理設置,使游客快速、準確的到達目的地。
照明系統:本著見光不見燈的原則,木棧道邊設置庭院燈,廣場矮墻處設置側壁燈,節點廣場設置庭院燈、照樹燈及草坪燈。
服務設施:包括廁所、售賣及管理問詢,主要設置在景區出入口和重要休憩點。
建設“玉佛山綠道項目”是一切從全市群眾的利益出發,在原有自然生態系統前提下豐富植物層次、提升風景區景觀品質、突出生態主題、美化景區環境的一項新舉措。借此,為鞍山城市規劃和建設引入“綠道”理念,讓市民對“綠道”產生基本認知。
十多年前,綠道對我國百姓還是很陌生,在鞍山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市的綠道示范段已經在2014年走進百姓生活;截至目前綠道已經建成8.1公里。它的建設不但是開放空間、生態網絡理想的表現形式,還將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游憩活動的生機;必將超越物質形態,成為社會與文化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