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玲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教學資源的過程,用好課堂生成性資源是促進課堂精彩的必須。每一個課堂動態資源的生成過程都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一段情感交流過程,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過程,是一次智慧火花碰撞升華的過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善于把握機會,創造性地用好生成性資源,及時誘導,最終會彰顯課堂教學的精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問題
一、合理預設,留有生成空間
強調動態生成,但并不是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有開放、彈性、發展的合理教學預設。因此,需要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全面了解學生,立足于課堂教學的謀劃,把握好尺度,要精心而不精細,為課堂的生成留白。記得聽一位老師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是這樣提示學生去“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
(1)想一想,已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
(2)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什么剪開,就可以拼成已學的圖形?
(3)平行四邊形與拼成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4)觀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拼成圖形的什么?高呢?你能根據這些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嗎?
如此的緊鑼密鼓,公式的推出自然是“水到渠成”,天衣無縫的“精細預設”,學生無需付出相應的智力代價,就能輕而易舉地摘取“勝利果實”。
二、抓住時機,捕捉有效生成
在課堂上教師應開啟慧眼,認真傾聽,關注學生的注意力、神情、動作表現等,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等動態資源,把握求之不得的良機,捕捉瞬間的“生成”,并進行正確的辨識和處理,選擇性地變成課堂的寶貴資源。如教學二年級“解決問題”中的一道例題:操場上原有22人在玩游戲,跑走了6人,又跑來13人,現在做游戲的有多少人?課前我這樣預設,通過學生做游戲的場景,讓他們體會跑走了用減法,又跑來用加法。猜測學生會這樣列式:①22-6+13=29(人),②22+13-6=29(人)。但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另一種新的見解:13-6+22=29(人)。我順勢讓他說說自己的想法,這個學生說:“13-6=7是算又跑來的比跑走的多幾人,所以做游戲的人就會比原來多7人,即22+7=29(人)。”這時另一個學生說:“那如果又跑來的人比跑走的人少,那該怎辦呢?用他的辦法就不行了。“這真是個好問題。”于是我乘機說:“你能將兩個條件交換一下,變成一道新的問題,真不簡單!”突然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可以做。那說明跑走的比又來的多 7人,也就是說操場上多跑走7人,人數比原來少了7人,用22-7=15(人)就算出來了。”又有一學生發言了,如果題中告訴我們現在做游戲的是22人,那怎樣求操場上原來的人數呢?我抓住時機趕緊鼓勵他:“你真會動腦筋,提出了這么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教學難點在學生一次次的辯論中不攻自破。教師適時抓住了有效的生成性資源,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思維,及時調整教學預設,讓學生在辯論中自主探究,同時讓他們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及時捕捉的教學資源,為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
三、靈活應變,巧用動態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所以,課堂上我們應運籌帷幄,始終圍繞目標,同時要有靈活機動、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善于發現課堂上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因勢利導,激活這些資源,讓其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一)巧用質疑資源,點化學生思維困惑。
著名特級教師李烈在《我教小學數學》一文中指出:因為教學活動本來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活動,必然有師生雙方之間思維的碰撞,因此教師要歡迎學生的發問,善待學生的質疑。在教學《公頃和平方千米》一課時有學生提問:為什么其它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0,而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卻是10000呢?難道它們不是相鄰的面積單位嗎?這位學生的質疑是在我的教學預想之外,我靈機一動,隨即讓大家查閱資料,果然學生們在新華字典后面的面積進率表中找到了答案。1公頃=100公畝,1公畝=100平方米。在學生的質疑中教師不要運用已有經驗去武斷做出回答,而是應適時點撥激起他們急于尋找答案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同時也體驗了勞動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困惑。
(二)巧用錯誤資源,點亮數學課堂。
愛心是敬業的根本。我們要用“陽光心態”來關照學生的差錯,用放大鏡去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教師直接糾正學生錯誤,表面看用時少,但實際往往收效不大。記得在我聽過的一節課中,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梯形的上底是1.3米,下底是2.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一個學生這樣解答:1.3+1.5=2.8(平方米)。全班學生頓時哄堂大笑,這位學生十分發窘,但這位教師沒有把這種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讓他講講自己的解題思路。“梯形的高是2米,而計算梯形面積時要除以2,乘2和除以2相互抵消了。”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教師順勢說是誰幫我們找到了簡便算法?全班學生的視線不約而同地集中到了剛才“出錯”的學生身上,這個學生如釋負重,先前的那種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我們傾注更多的心血,課堂生成性資源無處不在,作為教師,應該正視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因素,善于捕捉課堂中“即時生成”,珍惜這瞬間的“精彩”,使課堂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