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秀君
摘要:針對“概論”課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差,通過課堂教學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入耳入腦入心”的目標難以有效實現的問題,本文嘗試采用專題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改革,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了“概論”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高職學生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造世界”。思政課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在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同時,將其運用于社會生活實際,為社會實踐服務,完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題。“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之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教學內容和精神實質,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尤其是面向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的高職學生,其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入耳入腦入心”的目標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難。基于此,針對“概論”課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在探索“概論”課專題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改革,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提升了“概論”課的教學效果。
一、“概論”課專題教學模式的設計緣由
“概論” 課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內容的豐富性及其作用的重要性等特點但傳統“概論”課教學基本是按課程大綱、教學目標并按照教材的內容循序漸進,采用的形式也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再加上課程主要內容學生在高中都有所涉獵,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
專題教學是指立足于教材并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時政熱點、社會現實等問題進行拓展,按問題組織教學。指教師圍繞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設計要求,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及熱點問題,把規定的教學任務提取或分解成若干個獨立但又與教材規定內容相關的單元進行有重點的講解;補充教材沒有但又對教學有重要輔助作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講授。
尤其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概論課是與本專科同時開設的,本專科使用同一本教材,在學分分配上,本科為6學分,專科為4學分,本科生還有先修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對于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已經清楚,基礎好的本科生多學分,多學時;專科則是在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之后開設的,基礎相對薄弱的,學分少,學時少。在我院針對全校二年級學生的《概論》課調查問卷中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概論》課開設完全必要,并對成才成才有重要作用,但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很多學生都提出了可以采用案例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的內容等手段提高思政課效果。這說明學生不是不喜歡也不是不關心政治,而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出了問題,不能做到與學生認知、情感、接受等實現內在統一。
高職院校由于招考方式、入學條件的不同,加之家庭環境、成長經歷、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導致高職學生學習起點參差不齊,其中基礎薄弱者居多,學生的能力不強,高職院校的生源文化基礎較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上獨立性、自主性、探究性較差,厭學情緒比較普遍,不喜歡長時間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但這部分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自我意識較強,樂于表現,對社會活動有熱情,熱衷參加社團活動,希望通過社團學生會活動實現自我價值等。因此采用專題教學,不僅能彰顯專題教學具有的比較明顯的優勢,突出重點,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以問題為主,強化問題意識,增強教學針對性,提升教學實際效果。而且打破原有教材的體系框架限制,形成靈活開放的體系,實現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概論”課專題教學模式的實施
“概論”課實施專題教學模式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積極性,進而取得良好的的教學效果。因此,專題教學模式應具備教學的研究性和選題內容的針對性、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體系設置、組織形式的靈活性等特征。因此專題的設置既要符合思政課方向性的特點,圍繞理論熱點和難點以及重大社會問題,又要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的特點,在以專題講授為主的前提下采用多種課內、課外實踐教學模式,堅持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主體參與相結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高思政課時效性和實效性。
(一)專題題目與內容的設置
按照“概論”課的課程性質和高職院校學時特點,在內容選擇上做到有重點、力求“少而精”。在教學內容上要以教育部主編的教材為依托,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此外按教育部思政課新課程方案要求,教學內容要隨著中央重大理論、精神和政策及時調整更新,有重點的做好內容的篩選。例如針對高職院校不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和高職學生基礎薄弱的特點,適當增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歷史的介紹,讓學生更容易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在實施專題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使專題教學與案例式、研討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例如課堂小組討論、演講、辯論、課外知識競賽、經典誦讀、紅色教育基地實踐教學等。這樣既改變了傳統教學形式的呆板單調,增加了教學的生動性和親合力,使“概論”課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手段得到一種立體式的多層面多維度的展現和釋放。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此外,各種輔助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為學生提供了展現個人才華和鍛煉自己的機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考核方式與評價體系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與以往傳統考試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大了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的分量,注重實踐和操行考察。我們探索制定了《概論》課考核評價體系,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改革考試考核方法,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課堂參與和實踐效果作為評定成績的依據,加大過程評價的分量,注重操行考察,把參與社會實踐的次數和成效納入考核范圍。培養學生善始善終,認真對待每一項活動,每一種考核,強化了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采用專題教學模式能夠全面提高“概論”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星宇.任兆昌.如何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實效性的思考.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6.10
[2]石明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探討.教育探索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