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英
摘要:在日益深化的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應以語感的培養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核心。而學生語感的培養則應抓住關鍵階段——初中,在關鍵階段,語文教學不應只停留在教科書上,而要在大量文質俱佳的言語作品——目標語言的熏陶之下拓延學生的閱讀范圍,變語言“習得”為語言“學得”,以增強初中學生的語感。其次,還要走進大自然,走進家庭、社會生活,讓學生的語感活起來,最終逐漸達到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得心應手地運用母語,以求人的“詩意的棲居”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感;培養
語感能力是學生在長期體驗、訓練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感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學生語感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能體現出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對此,新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边€強調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由此可見,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加強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一、強化語文知識學習的整體功能
葉圣陶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边@就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語文訓練的時候,要從具體的課文出發,把語言文字知識當作一種言語行為規范去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不斷鞏固所學的語言文字知識,直至使之形成一種良好的運用語言文字的習慣。知識是能力形成的第一要素,是能力的基礎。要想有較強的語感能力,首先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知識要靠學習、積累獲得。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依據教材組織實施語文課堂,是幫助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語文教材具有語言、表達、思辨等等模式屬性。依據教材的這些模式屬性指導學生進行反復的摹擬訓練,才能為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創造條件。選人教材中的文章,或遣詞造句,或布局謀篇,或表情達意,盡皆匠心獨運,文質兼美。所包含的語言、詞匯、句式、篇章知識既豐富全面而又規范實用,是學生學習的典范。閱讀文章,大量感知漢語詞匯、句式詞語搭配規則的過程,就是學習語文,萌生語感的過程。系統有序是系統論的重要原理。現行語文教材的語文知識組合,體現了系統有序的原理。如果我們注意從語文知識的整體觀念出發,按照教材的知識系列實施系統控制下的階段教學;如果我們在進行單篇教學的時候,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上表及里的認知規律有序地指導學生理解篇章的內容和形式,就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語言實際運用方面的知識,從而掌握語文知識的整體,為語感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
二、強化對名篇佳作理解性誦讀的功能
干百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依靠熟讀成誦而習得語言的方法非常有效。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主要是訓練語感。獲得語感應走熟讀成誦的路子。心理學研究表明,熟讀成誦能使人的大腦皮層產生多次的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能使語言的要素詞語、句式、情味、氣勢在人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跡,進而產生強烈的語感。有了語感,就會在聽說讀寫中分別出語言文字使用的正誤與優劣。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淪告訴我們,人的認識開始于經驗。名篇佳作在表達思想的同時,體現著思維的方式和思維的過程。敘事、寫景、抒情、議論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是間接的經驗。對學生認識的開始有正確的導向性。誦讀就是反復感受典范語言的環境。這個過程中,體現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使認識和理解逐步深化。誦讀調動了多種感覺器官,并伴有多種思維形式。對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誦讀,既直接感知具體語境的表達技巧,語言氣勢、風格情味,又引發思維的聚合發散。反復感受典范語言的情境必然蘊涵著語感產生的契機。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誦讀記憶的最佳時期,如能對其加強誦讀的指導,授之以節奏、重音、停頓、押韻等誦讀知識,必然會提高其誦讀的興趣,促成其誦讀習慣的養成。誦讀的文章多了,語言運用的規則就會在腦海里自動整合成一種語言直覺,產生強烈的語感。
三、從優秀的篇章中感知、積累、豐富語感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首先,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奥犜捠菓{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笨梢?,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鑒于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美的語言,經過大腦的加工后,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其次,讀寫結合,培養語感。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培養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行必要的練筆,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展。最后,勤記多背,積累知識,豐富語感。
總之,我們應把學生帶進教材,帶出課文,讓學生在各類作品的閱讀中,體驗作品的人文性,體味作品的真善美,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語文素養等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