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愷
【摘要】公平與效率問題一直貫穿經濟社會始終,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同樣也在追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本文在闡述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的基礎上,從我國的收入分配出發,分析了我國存在的問題,并為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公平 效率 收入分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公平與效率是貫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始終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公平與效率問題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強調其中一個必然要犧牲另一個;有人則認為公平與效率之間是可以相互兼容,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可以促進效率的實現。
一、正確對待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
對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西方資本主義學者中是百家爭鳴。庫茲涅茨曲線,告訴我們隨著經濟的增長,收入分配必然會呈現先擴大后下降的趨勢。約翰穆勒等人則認為“公平優先”;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極力推崇“效率優先”;薩繆爾森、凱恩斯等人則認為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我們國家在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問題上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和調整。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基本是偏向平均主義的按勞分配,強調的是公平。改革開放以后,黨在十四大之后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十七大則是改變了之前強調的,適時地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再次分配更加關注公平”。
二、中國目前存在的情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的市場不均衡不完善,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無法實現等價交換,這時候就需要再分配的調節。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便形成了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根據2007-2015中國統計年鑒顯示的政府、企業、個人三部門數據可以看出,政府部門所占比例在此期間先增后減,與之相對應的企業部門所得是先減后增,兩者之和基本占據了我國四成的初次分配。而對于勞動者報酬來說,在國民初次分配中只占到六成,近些年出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再看三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情況,同樣根據數據,經過再分配后,我國居民可收入也只占到六成,且近些年持續下降。再分配主要發生在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之間,其中政府部門經過再分配后,所占比重上升,企業部門的可支配收入與政府部門兩者較為接近。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在收入分配中最大的公平問題可以說是存在居民收入即勞動者報酬中的。我國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國民收入比重較低,且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
三、相關建議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有著天然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不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公平,而且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
第一,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把“蛋糕”做大,實際上就是要求經濟不斷發展。同樣,這里所說的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實際上就是要求收入分配上更加公平,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在分蛋糕的時候,重要的并不是蛋糕的絕對大小,而是相對大小。
第二,首先政府要重視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政府調節收入分配提供保障;同時降低生產稅比重,加大對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其次限制市場上的壟斷行為,合理分配企業利潤。最后,發展和完善各類金融市場,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
第三,重視就業問題并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的作用。最嚴重的市場失靈之一就是市場經濟中存在著結構性失業,這同時也是無效率的最大根源。只有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得運用自己的才能來實現其價值,經濟才能有效率得向前推進。同時,發揮社會保障的作用,給予人民一張安全的保護網,保障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改善中等收入者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新華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N].經濟日報,2017-07-28(01)
[2]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價[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馮根福.中國特色基本經濟制度:攻克人類“公平與效率”難題的中國貢獻[J].當代經濟科學,2017,39(06):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