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達
【摘要】無權處分制度在實際生活中涉獵甚廣,出現較多,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沖擊,在市場交易中處在及其重要的地位,對于維護交易安全,經濟正常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開端介紹了無權處分的概念和構成要件,我國物權制度的存在價值和含義。隨后,通過與相關概念的對比,深刻認識無權處分制度,在經過對我國當前幾種學說的剖析深刻認識各種學說存在的利弊在經過對《合同法》51條,解釋3、《物權法》106條的分析來得知我國當前階段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并在維護原權利人、第三人利益反面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無權處分 善意取得 物權變動
引言
在現實生活中,對于無處分權人處分權利人財產行為的想象頻頻發生,對于在維護民法鼓勵交易的原則下維護真正的權利人利益,需要我們明確無權處分的各種適用,規避公平的缺失。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后簡稱《合同法》)頒布以來,有關于51條的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①引起了法學界激烈討論。深刻認識到各學說的不足之處,希望可以由此接近更為完善的無權處分制度,貢獻自己綿薄之力。
一、無權處分的概念
(一)無權處分含義
無權處分,即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就該財產與第三人簽署合同的行為。②從名詞組成角度考慮,一、無權即在無權處分中,無處分權人自己做出的對于物的處分行為,物權即包括處分權這一下屬的一個職能,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具有造成財產擁有者利益損失之可能。二、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就自己名義完成,而非以所有權人名義達成,即使在得到所有權人追認的情況下,合同訂立的主題仍然是無處分權人與第三人。
無權處分指非所有人進行的處分行為,也并不代表為單方的法律行為。無權處分存在著兩不同角度的內容,其一,即所為無權處分的行為,其二為和他人訂立合同。由此產生了對于私有物品擁有著正當權益的維護,以及對善意相對人應得權益維護,以及維護當今社會經濟的公平秩序。
(二)無權處分的價值
1、保護原權利人
羅馬法這么寫道,“任何人只能向他人轉讓屬于他自己的權利”③,這句話充分表明了原權利人利益應得到重視和保護。尤其在當時的農業社會時代,更為側重維護財產穩定與安全,用這樣的方式既保證了交易正常進行,還在此基礎實現了財產靜態安全。
2、維護第三人利益
在著重保護原權利人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只有對第三人的交易平等安全進行保護才是更為穩妥的做法,顧此失彼便使得無權處分制度失衡,沒有了公平的意義。在當今我國;立法條件下,根據《合同法》51條規定,當標的物未進行交付之前,物權效力是待定的,需要所有人進行追人,或者無處分權人得到物的處分權。但在相對人不是善意的情形時,應當保護物權所有人的利益。基于此,該制度對于我國經濟前行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市場平穩。
(三)無權處分與相關概念關系
1、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關系。
(1)、有償情況
如果在無權處分中,第三人是善意的,且已完成交付,則善意第三人取得物的所有權,但對于此中情形之中,原權利人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損失如何彌補呢。當無處分權人與第三人達成交易,訂立合同構成第三人不當得利,此時所有人可以主張返還請求權。返還財產根據客觀價格界定,低于市價情況下可以請求侵權損害賠償,當高于市價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合同法》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④由此可以知道第三人在惡意的情況下如何處理,當原權利人對無處分權人的行為不予追認,則無權所有權仍歸原權利人所有。當物尚未交付,物權人可針對無處分權人提出原物返還的權利,即使完成交付后也可以向相對人主張此權利。當物在得以歸還以后,相對人可以基于合同訂立致使的無處分權人得到的收益提出不當得利的返還請求,另外一種情形是由于第三人原因致使物的火失而又無力賠付的,此時可以主張由無處分權人的不當利益進行賠付,使得原權利人的損失降為最低。
(2)、無償情況
在無償情形下主要存在兩種情況,而這兩種的差別在于相對人善意與否,當相對人善意時,在合同訂立之后,第三人因此取得物權,但是由于是無償的情況,并沒有出賣行為,權利人無法提出返還的請求。對于主張侵權賠償要求主觀應具有錯誤,在此并不適用,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此時權利人可以對相對人提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因為相對人在其中并沒有收買行為,不具有實質的利益損失,返還后也并無影響,能夠比較好的保障權利人的權益。而另一種情況即相對人惡意的主觀形態,自始所有權沒有發生流轉,權利人可以提出物權請求的主張。
二、無權處分的效力
(一)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1、我國《合同法》對無權處分的規定
(1)、《合同法》51條對無權處分的規定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⑤對于此條款,引發了極大爭議,分為三種學說。該條款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A、原權利人追認問題
權利人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了認可,那么誰才是合同主體?一種認為行為人在得到權利人認可之后合同當事人變更,原權利人變更成一方當事人,但其并不合理。另一種認為原權利人的行為僅是單方法律行為,作為幫助合同生效的條件,并不是原權利人就成為了合同的主體。
B、對善意第三人保護不足
在我國現行民法體系中,無權處分在沒有得到權利人認可或者行為人獲得處分權之前,該合同都是無效,那么善意相對人利益是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而且,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假設發生了善意第三人得到了含有問題的標的物的情況,那么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該如何得到維護?由于合同無效,善意相對人只能通過提出締約過失請求另一方主體進行賠償,而此種方式補償較少,根本不足以維護第三人合法利益。
(2)、解釋三對無權處分的規定
2012年出臺的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
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①即承認了無權處分合同的有效性。
A、無權處分合同生效原因
處分權,是轉移物的所有權之權利,物權與債權不同,因此無權處分并不影響合同效力。而合同生效所應具備哪些要件呢?當事人具有訂立合同的能力,意思表達真實,合同內容條款無違背公序良俗原則,無權處分合同乃依照合法有效合同流程訂立,因此合同本身是有效的。
B、無權處分合同有效比合同效力待定更加科學
我國合同法中無權處分行為訂立合同的效力是不確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規定并不有助于保護相對人,具有諸多不合理之處。當原權利人對合同進行追認時,合同的相對性是否就被破壞了,此時合同主體是否會因此改變?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無權處分的法律后果
(一)、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制度的沖突與協調
1、二者沖突原因
我國立法借鑒德國物權形式主義的變化方式,但仍有許多不足,我國所有權轉移方式為債權形式主義兼債權意思主義,不是德國的物權行為理論。和我們國家不同的德國區分了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效力待定的區別在于我國合同的效力待定不同于德國的物權待定。物權的變化模式在我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是沖突的根源,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協調二者的沖突
協調無權處分與善意,重點即合同有效性與否問題。我國法律理論應該承認合同的無權處分存在效力,所以,當行為人與第三人簽訂合同為有效合同時,在正常情況下,第三人取得標的物的物權,可以向行為人提出賠償損害的要求,但是當第三人主觀存在惡意,行為人并不知曉自己尚未擁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在原始權利人要求所有權的回歸,如何維護相對人?當合同效力待定時,由于原始持有者沒有認可,并且行為人事后并未得到處分權,那么合同即告無效,第三人不能提出對方承擔違約之責,只可以提出締約過失責任,但此種要求賠償提出要求行為人具有過錯,這樣效力待定合同的缺點就被暴露了,它將無法更好的維護第三人利益。
承認合同,當然不可避免地產生懷疑,是否違背原來的持有人,前文說過合同有效是與物權有效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以善意取得制度作為輔助,通常看到有權處分的效力待定合同,在處理我們的關系可以借鑒德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再次,我們應該清楚認識無權處分不僅指無權處分合同,還包括無權處分行為。由于沒有采納物權行為理論在我國,二者產生了矛盾,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理論,但是,中國目前的國情應該考慮清楚無權處置指向對象,確定無權處分效力。無權處分效力尚未確定是此種行為而非因此成立的合同,這樣更助于維護善意第三人。
(二)、完善善意相對人的救濟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用以維護善意第三人的。無權處分并不影響合同效力,僅需雙方具有簽訂合同的條件,意思表達真實和完成交付或登記,那么即為有效。物權效力待定變更時,有三種可能的法律關系,第一,得到的原始持有人追認后,第三人在滿足條件下可以獲得財產所有權。第二,如果權利人不進行追認,原則上物權不會發生變化,原持有人可以提出讓相對人返回原物品的請求,相對人能夠根據合同的有效性向無權處分人提出違約賠償。第三,權利人不進行認可時候,如果滿足善意取得制度的要求,相對人能夠得到相應物權。原權利人可以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在《合同法》的第三人救濟,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違約金和賠償金,取消合同的另一方是自己的一種救濟。隨著經濟的發展,無權處分制度不斷改變,也側面證明了我國民法制度的不足,有效的合同維護了原權利人與第三人利益,提高第三人補救措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平穩,維護貿易合理。
結論
無權處分制度在中國仍在不斷加以健全,世界各地的法學體系,和我們國家的情況不一樣,但也有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的存在意義,如德國法學理論。在德國所倡導的物權行為理論沒有得到全面認可的前提下,我國也不能對民事行為分之為物權和債權行為,僅僅是因為我國法學界擁有不同的見解,對于外國法學理論當然具有我們學習借鑒的價值,我們也可因此對自己的法制加以改善和健全,并借以處理概念上的沖突。對于物權轉移方式,我國形成了獨特的方法,但仍需進一步改善完備。無權處分的演變過程總我們可以認識到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的沖突所在,更好的協調二者關系是我們當前的重大任務,可以因此是我國法學體系逐步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德]迪特爾.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M],張雙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意]彼得羅.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德]沃爾夫.物權法[M].吳越,李大雪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M].金振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社,2009.
[6]曾憲義,王軼.物權變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7]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8]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9]王澤鑒.債法原理(二)不當得利[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0]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