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鈺
融資市場上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信息:一種是可以量化的,能夠存儲、傳輸,并且已經被證實了,一般成為“硬”信息,另一種是是很難量化,這類我們通常成為“軟”信息。
在市場交易中,信息不對稱是交易的一方無法監測另一方的行為,或者監測的成本很高。那么,擁有信息的一方可以利用他比信息缺少方知道的更多的優勢,來侵害信息缺少方的合法利益,可以說擁有信息的一方常常會產生機會主義傾向。而在網絡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更是普遍化的存在,影響范圍更廣也更嚴重,尤其是在新興的發展中國家。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常常會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性”兩種行為。所謂逆向選擇是指受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以及產品價格下降的影響,發生了劣質的產品把優質的產品逐出市場,從而導致市場上交易的產品出現大范圍質量下降的情況。在金融市場中,逆向選擇的發生會使投資者分不清借款人的質量,因受誤導而把資金借給那些還款能力不強、極有可能違約的借款者。反而使一些優質的借款者無法籌集到需要的資金,最終被排擠出借貸市場,從而導致市場中借款者的質量出現普遍下降的情況。
道德風性在借貸市場中常常指的是有投資意愿的人在與資金需求者簽訂合約后,資金需求者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并沒有按照合約來使用資金,反而是把籌到的資金投入到其他風性很高的投機活動中。由于受到信息不對稱和事后監測成本高的影響,投資者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發覺到資金需求者的違規行為。
于是出現了因為道德風性會增加合約達成后的監管成本,所以用有信息優勢的一方不考慮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敢于背著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從事一些高風性的投機活動。這會導致這個金融市場的效率低下。
1.P2P平臺融資的理論風性
在傳統融資渠道中,金融機構在解決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金融機構會承擔部分的融資風性,所以會對借款人的資質進行積極的調查研究。而P2P網絡借貸借助于網絡的空間跨越性,一方面不再受地域影響,使交易擺脫了空問和時間的限制,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時空的隔絕、匿名等因素的影響,會使投融資雙方之間出現更大的信息不對稱性問題。此外,P2P網絡借貸平臺無法跨越物理空間產生的距離限制,所以從根本上無法做到詳盡調查的責任。而信息不對稱又會給P2P網絡借貸帶來以下幾種風性:
(1)信用風性。由于國內發展環境在各方面的配套機制不完善,P2P網絡借貸作為新起行業,其運營過程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信用風性。第一,資金需求者的信用風性,雖然P2P網絡借貸平臺出于對風性控制的考量,會在交易成立之前,對資金需求者的個人資產信息和信用情況進行調查,但也無法清除因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壞賬風性。作為具有中介平臺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并沒有好的方法可以用來催款,如果一旦發生借款人違約的情況,那么投資者手中持有的債權會因為沒有有效的手段而無法對本金進行追討;第二,P2P平臺的信用風性,現如今P2P網絡借貸平臺增長的非常快速,一方面是由于它滿足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公眾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不可忽略的則是因為建立一個平臺不需要太高的技術水平,幾萬塊的注冊資本也相當比較小。然而一家公司可以通過相似的代碼同時操作、控制若干個平臺,那么就無法保障平臺的安全性。同時,由于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個別平臺利用非法手段遮蓋經營狀況不良的資料,使投資者產生平臺很有發展潛力、資金很雄厚的假象。既騙取了公眾的信任,攪亂了市場的秩序,同時也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2)流動性風性。從2014年開始大規模的平臺倒閉事件頻頻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投資者在短時間內蜂擁兌現,造成P2P網絡借貸平臺一時間的資金流動困難,最終變為平臺的資金鏈斷裂,使得公司不得不倒閉。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在平時為了增強平臺本身的收益,采取了某些違規操作如對項目進行拆標、或建立資金池等。如果一旦發生擠兌情況,就意味者平臺不得不用自己的資金來提前支付投資者手中的債權。但在實際情況中,平臺公司大多是輕資產的公司,只有較少的資金儲備和作為風性控制用的準備金。而投資者面對的是缺乏有效轉讓機制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平臺的流動性低,那么投資者通過P2P平臺而產生的債權,很難快速變現。
(3)擔保風性。對于小貸擔保模式來講,P2P平臺提供的融資業務與其擔保業務息息相關。有些是P2P平臺公司提供擔保,有些則是P2P平臺的關聯公司為平臺的投資者提供擔保。在這種關系中,沒有有效的把風性分散和轉移出去,反而是留在了機構內部,那么會受擔保實質和杠桿率不匹配的影響,產生杠桿風性。在《融資性擔保公司暫行管理辦法》中,擔保公司的杠桿不得超過10倍。在小貸擔保模式下,P2P平臺的凈資產可能根本不超過一干萬,但平臺上的貸款金額卻可能高達數千萬元,早已超過10倍杠桿。如果以10倍杠桿為例,只要P2P平臺只要出10%的壞賬,那么平臺就會面臨破產的危性。在這種模式下,平臺承擔的風性過大,很難真正保證投資者的本金安全。
(4)監管缺位風性。為了便于交易核實和轉賬結算,P2P平臺大多在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上開設中間資金賬戶。理論上第三方機構可以對中間賬戶進行管控,但是因為工作量大而收益低,第三方機構并不承諾負責操作及監管的責任。因此,目前中間資金賬戶還是歸P2P平臺所有,平臺可以自由控制資金的用途,沒有相應的監管來制約它的行為。面對中間賬戶無監管狀態,如果沒有對時間差和合同條款加以限制,將會引起巨大的道德風性。P2P平臺可能會把沉積在中間賬戶中的資金挪作他用,或是平臺融資詐騙和攜款跑路等,此外,由于沒有有效的監管,增大了出現非法集資的可能性。監管缺失,投資者不能確定資金的真正用途,對資金是否轉移也沒有明確的把握,這樣會增加投資者的風性,而P2P平臺本身很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怪圈。
(5)政策風性。現階段,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表示出支持的態度,但到目前為止,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呢出臺。國內P2P平臺在缺少法規的指引下,在實踐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運營模式,有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擔保等。一旦國家明確指出哪些業務不合法,那么大多數的平臺都的整頓,損失無法估量。
(6)信息安全風性。當前缺乏完善個人征信系統的情況下,各個平臺對于資金需求者以及貸款人身份的認定和信用的評級,都是通過當事人上傳大量的個人信息材料,比如身份證、房產證、個人銀行流水等重要文件,這些資料保存在網站自己的存儲端,更甚的是各個平臺都使用的是自己的數據庫,也就是說借貸人的資料可能在網上流傳數份,一旦網站的安全保護系統被破解,大量私人信息的泄露可能會對社會和當事人造成重大的損失。另外,還存在著一些不法人員,利用平臺內部控制的漏洞或平臺疏于自律的情況,捏造資金需求信息而出現“非法集資”的情形。
2.P2P平臺融資發生的實際問題
從2014年開始P2P網絡借貸行業頻頻出現洗牌現象,不難發現倒閉的數十家問題平臺,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詐騙。問題平臺以“高息”、“短期”來吸引投資者,吸收到資金后,負責人便卷款以失聯的方式跑路,出事特別的快。如淘金貸,10天共騙財87萬,其主要負責人均以詐騙罪被捕。
2、自融平臺。所謂自融即有閑散資金并有投資意愿的人的錢沒有流向真實的資金需求者,而是被平臺負責人或其相關聯企業拿來融資。典型的就是東方創投,其實際控制人鄧亮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金30萬元。
3、龐氏騙局。借助平臺形成“資金池”,通過左手倒右手的游戲,用后筆貸款人資金償還前一筆投資者收益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寶投資,案發后,有1100名有閑散資金并有投資意愿的人約3億元人民幣的本金至今無法追回[7]。
4、運營不善或壞賬拖累。平臺運營出現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拆標把長標拆成短標,從而期限配錯導致平臺資金鏈斷裂;另一方面就是平臺本身的風性控制能力不足,貸款無法按時收回,導致平臺無法正常運轉。由于沒有第三方監控,P2P平臺的壞賬情況全憑平臺自己發布,盛融在線因3000萬壞賬,遭遇平臺擠兌危機。
3.結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必然會產生互聯網金融,P2P的存在是發展的必然,有投資就會有風性,面對不良競爭需要政策規范市場,政府引導企業行為,消費者理性投資。
參考文獻
[1]張銳 網貸平臺P2P的生態與監管[J]金融發展研究,2014(6):1
[2]孫暉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數據時代下的平臺之戰[J]科技視界,2014(12):1
[3]曹勝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金融縱橫,2014(6):1
[4]陶黎娟 P2P與小微企業網絡融資[J]國際金融2014(2):1
[5]孫學立 我國民間借貸創新中的風性問題研究——以P2P借貸為例[J]華北金融2014(5)
[6]李超 基于互聯網金融的小微企業融資策略[J]現代管理科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