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劍麗
摘要: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動腦筋學、運用自己的智慧科學地去學,是重要的。這是建構主義教學法的精髓之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采用該種教學方法,一定要善于發掘學生的這種自覺性,保持始終如一的課堂活力。要允許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向權威挑戰,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力四射的情境中,汲取語文營養,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法;營造;氛圍;加強;能力
一、建構主義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也即結構主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皮亞杰認為,是所生存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兒童自己的意識使然,才促成了兒童對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充分認識和了解。這樣的一個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應于具體環境,兒童自身的認知結構是吸收還是改變的過程,也就是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不斷往復變化中,兒童的認知的結構才能有具體的發展。這便是建構主義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其具體內容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1)情境設置。即要順利完成學業所需要的環境的設置,有利于更好地為學生獲得知識提供必備支持,其中包括掌握一定的知識、鍛煉必要的生存技能以及增加豐富的社會經驗,這些都是圍繞著順應學生個性化的條件而進行的,不單單是純粹的一個概念。(2)相互協作。所組成的學習小組可促使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其中,個體的成員服從小組整體,小組則對個體進行一定的制約鞭策。(3)互動交流。可以說是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時重要的方法,鼓勵暢所欲言,鼓勵正常交流。知識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得以順利獲得,教學任務得以正常完成。(4)意向構建。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被動地領略表面皮毛的知識,更應該獲得對課堂內容意義層次的了解。對內在的規律及其原因,有著深入的懂得與進一步的探求,舉一反三,等等,都應該在這里得到證明。
二、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而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法,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法,嚴重制約了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進行大多數老師習慣老套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自己占據整整一節課,一點不給學生機會自主獨立完成教學任務,于是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語文課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成天在厭煩厭倦甚至厭惡中昏昏沉沉地學習,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深思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嚴重打消了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積極性而且出于應試教育的需要,一些老師不注重實際學習效果,單純追求升學率,強調學生死記硬背,根本沒有考慮學生個體能動性的發揮,也談不上開拓視野、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本來很生動的語文知識變得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和動力,一徑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淖。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后果不堪設想。此外,針對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現況,其不僅僅是教學模式的陳舊老化讓學生得不到應有的語文熏陶,而且,不少重復選入并過分強調與語文知識沒什么關聯的課文,造成了惡性效應,損傷了學生學習語文課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也在無形中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
三、建構主義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實踐方法
(一)創設想象空間,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創新性思維
建構主義教學方法能夠給語文教學帶來樂趣,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作用之下,學生能夠形象化地理解課文內容,把那些單純的文字化成具體的畫面來深入理解,體悟,領會,從而獲得無限的趣味。如果在閱讀過程中只是枯燥乏味地簡單背誦,就沒有趣味的產生,也無法進一步參與到作者所創設的特別情境中以及其所營造的深層次的蘊涵里。這樣的語文教學顯然與真正的語文教學原則背道而馳。一定要引導學生進入一定的情境中,在課文內容所提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流連,體會,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來獲得對課文內容的嶄新印象,從而更鮮明地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歷練。
(二)架設溝通橋梁,營造寬松的語文課堂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教學法能夠為師生之間的溝通提供橋梁。這是提供給師生的一個有益機會,雙方可以藉此進行充分的交流,在這個時段里,知識的攝入與情感的滋生,同促共進,彼此助益,成為一個很好的互動過程。引導得法,學生會在這個過程里意識到老師的一片苦心,也能充分激發自主性,深入到課文所有的情境中,以及特有的情感氛圍中。以致潛移默化,得到升華。進而也就會進入愉快的學習過程當中,能夠保持持續的學習激情。情感的植入,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環,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里最大化地予以實現,無疑,就成功了一大半。這就是說,語文老師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的義務和責任。如何激發學生最大的熱情,踴躍投入和那些銜古接今的中外眾多高貴靈魂的深入交流與對話中,投入到對最優秀的民族文化的有益汲取中,是至關重要的。惟其如此,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思想素養培養才能同步進行,語文教學任務才能完美完成。
(三)豐富學習內容,嘗試高中語文個性化教學方式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法,能夠豐富其學習內容,教學過程個性化。在當今語境中,所謂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形成個性鮮明的思維方式,有著自己別具一格的獨到見解,而并非為了打造如同復讀機般的語言機器,人云亦云,缺乏自我一類的庸才。不可否認,語文課本里收錄的文章皆是文學長河中的上乘之作,不過,倘若將視野無限放大,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篇章,也不過是廣闊世界的幾粒微塵罷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關鍵不在于授之以魚,而在于授之以漁,即讓學生以前輩的既有經驗為基礎,大膽創新,以達到更上一層樓之目的。有道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有案例為證,譬如在講解《石鐘山記》一文時,有個同學直言對文中的“而笑李渤之陋”不敢茍同。這個學生按照原文注解以及生活常識展開了大膽的猜測,他提出或許是因為石鐘山獨特的外貌特征,李渤才會在敲擊石頭時聽到“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如此一來,李渤看似荒唐的行為也便有了一定的可信度。所以說,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創新意識和行為,不管是不是站得住腳,應該予以及時的鼓勵,作正確引導,切不可無視甚至取笑、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