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垃圾的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垃圾分類關系到再生資源、可回收資源的利用和全國上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了響應垃圾分類制度,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對于我國垃圾分類回收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垃圾分類 垃圾回收 資源利用 環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每年產生的垃圾多達上億噸,堆積成山的垃圾正在逐漸吞噬者日益稀缺的土地資源。我國日常處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填理,由此導致城市歷年的垃圾堆存量高達6.8億噸,侵占35億多平方米土地,據統計,目前全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圍,有25%的城市不得不把垃圾存到鄉村,由此造成城市垃圾公害變成鄉村公害。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導致城鄉結合帶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危及中國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高速發展的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
一、我國垃圾處理的現狀
1、垃圾種類及性質趨于復雜化
在工業化社會里家庭垃圾由農業社會單純的有機廢棄物逐漸改便變含有工業產品的廢棄物。生活水準及方式之改變,垃圾性質亦有很大的變化。人類產生的垃圾主要有:生活垃圾;主要有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等。醫用垃圾;存在大量的易感染病毒和危性的化學性物品。建筑裝飾垃圾;如塑料、油漆等。難降解,污染環境。電子工業垃圾;如電路板、電子元器件。有害垃圾;如電池。易造成重金屬污染。城市各方面的生活污水和制造業等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水。少量的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環境,易造成癌癥。人類和動物的糞便;存在傳染性細菌、病毒。
2、垃圾處理方法低效
我國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焚燒、填埋和堆肥;焚燒可用來發電,但是焚燒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填埋成本相對較少,但垃圾不易降解,導致填埋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堆肥只會相對于一些能進行發酵的垃圾而言,對于大多數垃圾并沒用。各城市由城建環境衛生部門主管垃圾的收集、清運和處置,這種體制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城市垃圾的收集、清運和處置工作處于一種較為被動的局面,總體的生產效率低,技術含量少,管理不規范。
3、公民對垃圾分類普遍存在意識缺乏
垃圾源頭的分類工作對于整個垃:圾回收工作的進行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居民把自己生產的垃圾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分類投放,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垃圾回收物流工作中的分揀勞動。但是缺乏相關的宣傳措施與法律規范,加上居民及企事業單位的環保意識較為淡薄,分類回收效果并不顯著。在大多數情況下,三類垃圾箱形同虛設,大多數居民仍然是將生活垃圾直接投放到任意一個箱中,這從源頭上為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垃圾的回收造成了一定的麻煩。而目前我國并未有統一標準的垃圾箱,導致各個地方有各自的標準,讓垃圾的分類不能完善,很多居民都不清楚垃圾的具體分類,以至于扔垃圾的時候把所有的垃圾扔在一起,最后一起扔進垃圾桶。垃圾分類的重點也在于人,在于人本身是否能夠充分做到垃圾分類。但是,很多人存在著對垃圾分類不了解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一個教育宣傳問題,應從各方面提升居民環保意識與垃圾分類意識。雖然國內很多大城市都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但是在全國范圍內,垃圾分類意識還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二、我國垃圾處理的不足
1、法律政策方面
對于垃圾的分類回收,我國尚處于呼吁提倡的階段,并未形成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以進行約束,也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對于廣大居民來說,生活垃圾的分類不僅繁瑣,而月會增加生活成本。發達國家都是用法律、法規來保證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包括居民的源頭分類行為。
2、國民教育方面
現階段我國關于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宣傳和教育非常少,大多數人不僅不了解生活垃圾處理的相關知識。作為教育的根本,即“從娃娃抓起”的教育也十分不足。我國的小學沒有像日本那樣對學生專門進行垃圾分類回收教育的課程以及缺乏環境資源意識的培養。
3、處理及循環利用方面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混合收集,然后填埋、焚燒或露天堆放處理,缺乏相應的循環利用措施。垃圾的再利用率低,即使有相關再利用措施,其技術也比較落后,浪費人力物力,且容易污染環境。
三、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垃圾已經不再僅僅是城市代謝的無用產物,而是具有開發潛力、放錯地方的資源。國內垃圾處理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隨著環境問題逐漸被重視,節能、環保成為各國的發展主題,垃圾處理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長速度為8.42%,而中國垃圾增長率達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產生4.9億噸垃圾,僅中國每年就產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所以垃圾處理已經成為輿待解決的問題。處理過程中需要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社會化,如不能妥善處理,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影響環境衛生,浪費資源,破壞生產生活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小芹,李鐵松,劉守芳.城市垃圾分類回收中的循環經濟葉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5):24-26.
[2]劉潤輝.循環經濟背景下的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制度[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6(10).
[3]馬進.德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制度以及對中國的啟示[J].清華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