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摘要:建構主義重視意義的社會建構,認為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因此,在數學獲得中應多創設機會讓幼兒對自己的操作行為進行表述,從而幫助幼兒鞏固內在的認知結構。
關鍵詞:幼兒;數學活動;策略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情況盡可能多選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代替枯燥的課堂講解,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學習數學,就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另一句話一樣:“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一、及時對幼兒的數學水平進行評估是開展數學活動的前提
現階段,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革新,人們對于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教師課堂要教得好,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擺脫傳統的死板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靈活多變。所以要想在教學時每堂數學課都起到應有的效果,就必須對幼兒的數學水平做到了如指掌,在制定教學活動時都能針對幼兒當前數學水平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和活動安排,以保證符合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不會出現所教內容、所用方法與幼兒知識儲備、數學能力脫節的現象。而想要在教學時做到對幼兒數學知識的詳細了解,就必須及時對幼兒進行數學水平的評估,以便能夠經常更新幼兒的數學學習情況,做到隨時調整,更具有針對性。
二、對幼兒進行因材施教,以便明確教學目標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幼兒數學活動設計時,都是根據參考用書來安排教學目標,以教材內容為基本決定活動步驟和方式,不注重對幼兒實際情況和數學能力的分析,使教學效果有時并不盡如人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平時的檢測結果和觀察所得,對幼兒的學習能力和情況進行細致分析,以便進行“因材施教”,這樣制定的教學目標和流程才能更符合幼兒的學習水平和心理預知,這樣幼兒就不會覺得教師的內容枯燥而不想學習,也不會因為教師的內容不符而出現數學學習畏難情緒,始終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這樣幼兒在學習時就會一直保持較為飽滿和高昂的興致,使教學活動更加積極、順利。
三、結合合理有效的提問輔助數學教學活動
對于課堂教學活動來說,教學的主體是幼兒,而教學的引導者則是教師,在每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師生之間的學習互動看作是一次平等的對話交流,而不是無聲的學習。同時,就目前的幼兒教學來說,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占據了課堂學習的絕大部分時間,所以針對學習內容恰當合理地制定不同類型的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學習,鍛煉幼兒的數學思維,讓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和成效。
(一)通過陳述性提問進行課堂導入
每一節課開始前,教師進行簡單的復習和導入可以讓幼兒加深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記憶并對接下來所學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而這時教師通過設置合理的提問活動,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幼兒對之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能根據幼兒的語言反饋知道他們是否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興趣,若興趣不佳或幼兒還未進入狀態,則可以快速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流程,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良好提問互動,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情況,輔助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通過趣味提問,增強幼兒數學活動的探究欲望
幼兒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性與知識性并重,很多時候教師都是通過游戲、戶外活動、唱歌、看動畫視頻的形式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但是這些方法都比較浪費時間,且需要交叉進行、輪流采用才會起到好效果,一般一節課穿插一種形式即可,可若是想要讓教學活動大多數時間都具有一定趣味,則可以運用趣味性提問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連接課堂活動步驟,這樣就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做到教學與趣味玩耍兩不誤。
四、結合生活實際設置生活化的數學活動
(一)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幼兒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原因,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要遠遠超過虛擬的想象理解,幼兒通過觀看、操作比聆聽、想象更能記住所學的數學知識,而數學的學習往往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這些物品幼兒經常接觸,所以印象深刻,在學習時能夠起到很好的過渡輔助作用,幫助幼兒理解抽象難懂的數學內容。學習“年月日”的時候,教學目標要求幼兒通過學習記住一年有幾天、一個月有幾天、一年有多少個月,這些內容不是幼兒強行記憶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師可以借用幼兒常玩的玩具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大小不一的玩具人偶代表不同的月份。用大玩偶代表大月份,小玩偶代表小月份,最小的一個小玩偶是二月,然后在每個玩偶上貼當月的日歷,配合《年媽媽一家》的故事,讓幼兒理解并懂得年、月、日的概念。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圖形西餅店》這一課讓幼兒運用橡皮泥制作出不同形狀的餅干,加深幼兒對圖形的理解,通過折紙的方式理解“二等分”的概念等。
(二)創設生活化的數學環境,增強幼兒學習興趣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知和要求也愈發提高,哪怕是幼兒教育也要求教師不能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將概念知識強加給幼兒或者讓幼兒死記硬背,而是要結合生活發現其中蘊含的知識,就如教育家杜威說的:“教育即生活。”同樣,在幼兒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盡可能融入生活,讓所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讓幼兒能夠更快、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近些年,在幼兒教學中大力提倡開展主題活動的方式,由于主題活動可以較好地結合生活實際,所以對于幼兒的教學有著較大幫助,尤其在數學方面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學習和理解。只有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真實存在,并不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和概念,那么就能讓幼兒更好地去感知數學,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
總之,幼兒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數學活動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幼兒的情況,選擇生動有趣、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盡可能快樂、容易學會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