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賢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同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61號主席令予以公布,宣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環保稅法。標志著我國運行了38年的排污費征收制度將成為歷史。
環境保護稅主要是基于排污費改稅,對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污染四類污染物排放行為征收的一種綜合排污稅,計稅依據及稅額標準基本與排污費規定一致,主要區別在于環保稅增加了企業減排的稅收減免檔次,費改稅后規范了環境保護稅征收管理程序。該項稅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體稅目、稅額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考慮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依照稅法所附《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規定的稅額幅度內進行確定和調整,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那么,這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地區將面臨著不同的稅負負擔。以應稅大氣污染物適用稅額來看,北京市為12元/污染當量,重慶市為3.5元/污染當量,湖南省為2.4元/污染當量,過半數地區的稅額均在2元/污染當量以下。而應稅水污染物適用稅額,北京地區為12元/污染當量,是稅額最低地區的l0倍。
北京地區面臨著如此高的稅負水平是由多方面原因決定的。首先,高稅負水平有利于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從2017年1月初到11月末,污染天數占據一年全部天數的三分之一,大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80.6微克/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57%,可見污染問題之嚴重。面對環境治理的艱巨任務,政府應該從嚴制定標準,加大管理力度,才能快速見效。
其次,較高稅額標準也有利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全市排污費收入6.13億元,但大氣污染治理投入達165.6億元,水資源保護投入達176.6億元。難以實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不能將責任分攤給污染制造者。政府從高制定本市環境保護稅稅額標準,并非為了彌補環境治理投入,因為即使是高賦稅水平,也難以抵消用于環境保護的支出。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于加強排污者責任,監督企業減排減污,甚至對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進行淘汰,優化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實現治污的良性循環,同時也促進了地區產業的升級換代。
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有利于實現首都功能,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2017年4月,國家設立的雄安新區將用于疏解非首都功能,且與北京,雄安新區臨近的市、區,施行的稅負水平基本與北京市持平,以保障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生態環境。
環境保護稅的設立本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維持可持續發展。但是在稅收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如檢查情況,雖然制定了高水平稅負,但在實際檢查污染情況時,企業可能預先知道檢查日期,在檢查期間內合理排污,但檢查期結束后,又恢復到原有的高排放量,高稅負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其次,征稅人員的從業素質也是關鍵的,不光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道德操守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對企業的尋租,能否堅持按原則行事,關乎著環保稅的最終效果。費改稅的過程,雖然本著“稅負平移”的原則進行,但在高稅負的情況下,必然加重企業的成本壓力,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下,產品的銷售價格勢必會上漲。這樣,作為納稅人的企業雖然繳稅金額增加,但這部分稅金最后是被作為負稅人的消費者所承擔,即企業可以通過賦稅轉嫁維持自己的利潤。因而,稅收制度的瞄準性和政策性會降低。
目前,環保稅的首個征期已經順利結束。據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首個納稅申報期結束,全國共有24.46萬戶納稅人完成環保稅的納稅申報,共計申報應納稅額66.6億元,扣除申報減免稅額22億元后,實際應征稅額44.6億元。從納稅人的申報數據來看,全國主要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量較去年同期均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氣污染物以及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率較高。可見,隨著環保稅的征收和國家減排減稅政策的實施,污染排放企業的環保意識在逐漸加強,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在加大。
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屬于粗放型經濟,是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上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為了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經濟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提高效率,保護環境,這是十分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是中國經濟進行產業升級、結構調整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醞釀十年之久的環保稅必然已經綜合了各方面的考慮,即使在開始施行的階段,會難以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但對這些問題應如何積極解決才是我們最應關注的。相信,隨著公眾日益加強的環保意識和政府對污染治理的強硬態度,接下來的十年問,我們必會在環境治理方面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