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國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我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開展漢字溯源、漢字演變等活動,培養學生繼承中華文化的情感;開展講名人故事,如古人“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激發;思維;漢字演變;持續時間
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是其語文思維能力的基礎,積極思維的前提條件是營造良好的思維環境,對學生的培養也必須貫穿在這一過程中,并力爭讓學生理解語文的思維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展開探討。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主體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思維訓練、技能訓練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演、表現自己,變學生被動為主動,變接受者為參與者,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課堂上的角色定位,采取民主、寬容、理解的態度,支持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應當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可以幫助教師抓住啟迪學生思維的契機,引導學生的思維走進一個體驗、探究、發展的世界。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有興趣為前提,大腦才能處于極度的興奮之中,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的思維潛能。因此,我們要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參加知識的獲取過程。我認為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要實施導學,將學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課堂學習目標上來。成功的導入,能夠使學生盡快進入愉悅的情緒狀態,激活學生的思維,為教學過程創造最佳的時機。課堂上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導入方法,如故事導入、歌曲導入、實物導入、圖片導入等等。比如,我在《怎樣寫好細節描寫》的作文課上是這樣導入的:東晉畫家顧愷之為裴楷畫像。裴楷臉上有三根又長又黑并且還很粗的毫毛,一般畫家為他畫像時,誰也不曾畫上。顧愷之則不然,他不但畫上了這三根毫毛,而且畫得異常突出,使裴楷粗獷豪爽的神情躍然紙上。裴楷臉上的那三根毫毛是別人所沒有的。顧愷之正是抓住對象形體上的特點,畫出了人物的神態、性格.這恰恰是他繪畫的高明之處。這種畫法實質上就是抓住典型細節描繪人物。寫作也是這個道理,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
(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單一的教學形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應多動腦筋使教學形式多樣化,讓學生感到每節語文課都有新鮮感。比如,自讀課可以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讓學生提前備課,然后安排一名學生講課,這樣既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潛能,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還可以開展競賽的形式。如:朗讀比賽、演講比賽、故事大賽、知識競賽等,獲勝的同學給予獎勵。語文學科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比其他學科更有利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教師要有“大語文”的意識,多想辦法,豐富課堂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媒體的使用
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依據教學內容,借助幻燈、錄音、錄像、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音樂、影視、圖片等藝術資料,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可以豐富和深化教學內容,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引發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在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的奧秘”這節課中,我利用電腦下載了許多月球的圖片讓學生看,還給學生播放《水調歌頭》的多媒體視頻文件,讓學生輕松愉悅的掌握了月球知識并積累了許多關于月亮的古詩詞。
(四)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是興趣的最佳養料。老師對每個大膽的質疑,每個新穎的發現大加贊賞,對學生思維、語言的獨特性給予熱情的肯定,盡量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因得到老師的肯定,往往會情緒高漲,興趣盎然,這樣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大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宋代大學者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疑”的重要性。而實際上很多老師剝奪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權利,只是老師把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拋向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識,更不用說創新意識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要努力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會提問題,提出與他人不同的新問題的能力。如開始學生質疑往往只能在文章字詞的表面,這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把文章的前后文、不同段落聯系起來思考,提出一些深層次的疑問,然后,再拓開思路,要求把課外閱讀、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思考,步步引導,最后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并根據自己的見解進行有創意的發言和敘述。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在講課前,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可以提問,使學生逐漸養成“好問”的習慣,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進一步的發揮。
四、開展小組討論活動
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方式,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討論中激活思維、磨練語言。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各小組的同學共同討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并且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也可以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后組內或小組之間討論交流,這種方式比起由教師一個人包攬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方式來要強許多。在語文課堂中凡是可以由學生討論解決的問題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千萬不要擔心“浪費”了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的精神,注意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