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
【摘 要】我國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第三方支付迅速發展,倒逼銀行改變傳統柜臺會計結算方式。本文主要探討在柜面業務全面萎縮的大環境下,如何根據不同網點業務量、運營風險等級差異化配置柜員,進一步優化柜面人力資源。
【關鍵詞】差異化;柜面業務;柜員
一、實施“差異化”臨柜的背景
我國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第三方支付迅速發展,去紙幣化正導致銀行柜面業務大量萎縮,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達1777.14億筆,同比增長63.68%,離柜交易金額達到了1522.54萬億元,行業平均離柜率達到了84.31%。目前國內各家銀行通過智能柜臺、無人銀行建設等科技手段不斷升級柜面結算方式,甚至開戶、掛失、個人信息修改、購買理財產品等高風險復雜業務也能通過“智能柜臺”等機器操作,進一步分流了柜面客戶,僅從業務量來看,部分網點開設一個柜臺即可接待該網點所有客戶。
于此同時,國內傳統銀行模式受崗位設置、賬務復核、業務交接等多種因素影響,大多數業務功能全面的網點,按規定配置高低柜,對公、聯行業務必須實行分柜制,營業機構柜員就必須達4人以上才能正常運轉。業務功能不齊全的網點,也需要“雙人臨柜”,即使只開放一個柜臺窗口,看似只有一名柜員接待客戶,實際營業柜臺內也至少有兩名柜員才能順利辦理業務,造成柜面人力資源巨大浪費,不符合當前銀行轉型升級需要。
部分銀行正依托自身的先進科技和較好的風險控制措施,在逐步嘗試營業期間僅有一名柜員在柜臺內辦理業務,另一個人盡可能到柜臺外的營業廳營銷客戶和開展服務,但目前還不是主流。
二、“差異化”臨柜模式
“差異化”臨柜是指按照網點柜面業務量、風險控制狀況、內控管理水平等因素,對不同網點、不同柜員實施差異化管理,實現網點業務和柜員最優配置。
一是網點間的差異化。我國銀行之間、同一銀行內部之間發展差距巨大,偏、遠、郊、縣支行和營業網點往往業務數量少、種類單一,但是風險控制手段較落后,采取“人盯人”的方式控制事中、事后風險,單日柜面業務至少消耗2名柜員,如果采取輪休方式,需要3名柜員才能實現網點柜面業務基本正常運轉。“差異化”臨柜是以業務量為測算基礎,對業務量較少的偏、遠、郊、縣支行和營業網點只需要1名柜員臨柜即可實現風險控制。業務量多的網點柜員不再固定在某一網點,而是能根據網點業務變化,立即調配上崗,不同柜員頻繁更換網點過程中能隨時進行風險控制,最終實現業務量少的網點能夠單人在柜臺內處理業務,業務量較多的網點柜員靈活機動上崗。
二是時間上的差異化。網點營業特點大多是工作日業務繁忙、業務種類復雜,周末業務量降低,品種為儲蓄類簡單業務,大多通過各種機具可自助辦理?!安町惢迸R柜能實現工作日開設品種齊全的營業柜臺,周末僅1名柜員臨柜,另一人流動到營業廳開展營銷服務工作,大幅減少柜員數量。
三、“差異化”臨柜風險控制措施
實施“差異化”臨柜與現有柜面操作模式最大風險是一個人在柜臺內承擔了柜面業務的眾多環節,另一名員工可以在柜臺內或柜臺外處理其他事務。和當年銀行從“分柜制”走向“綜合柜員制”一樣,“差異化”臨柜不僅僅是臨柜形式的變化,更涉及了系統優化、流程改造、崗位設置改變等諸多環節,脫離了“人盯人”的管控模式,操作環節實現事中、事后操作風險控制,避免柜面人員從接單到賬務處理“一手清”,主要通過以下方式解決:
一是實現柜員運營風險等級管理。銀行需要從總行層級評估網點面臨的風險沖擊程度和內部管理水平,對各網點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對不同風險等級的網點采取不同的風險控制方式。資金異動較少、重點關注的特定行業賬戶較少、重點關注賬戶較少的網點,其受到外部沖擊的可能性往往越低,風險等級較低,反之其風險等級就會較高。根據對網點主要負責人、網點內部風險管理負責人、稽核檢查質量情況、柜員業務素質和專業資格、員工風險行為進行評估,劃分網點內部管理水平等級。綜合網點外部風險等級和內部管理水平等級,能體現不同柜員個體在不同網點所處的風險狀態,便于網點實現柜員運營風險等級管理,對不同風險等級的柜員實現差異化管理,風險等級高的柜員不予單人在柜臺內上崗,風險等級變高的員工采取更嚴格的風險模式,防止風險案件發生。
二是大幅開展集中業務處理。“差異化”臨柜過程中,前臺主要功能是接單和為客戶服務賬務處理成立集中業務處理中心,將柜面業務涉及授權、事后監督、對賬等風險控制環節上收至總行或者片區進行集中處理。運用計算機網絡和影像傳輸等技術,將業務傳輸至遠程終端,后臺人員通過比對實時監控、憑證影像和業務資料,對柜面業務進行事中授權,真正實現前后臺分離,杜絕“授權留于形式”、“人情代替制度”等問題。加強事后風險管控,日終系統通過逐筆流水勾對,檢查會計憑證完整性,并上傳流水和影像至集中事后監督處理,賬單生成與收回后臺集中處理,實現對賬與記賬完全分離。同時,盡可能將“對公轉賬、匯兌和同城票據交換”等非現金、非即時、風險大的業務通過影像傳輸至后臺集中處理記賬,減少前臺柜員接觸風險業務頻率,進一步減少柜面業務量,打造“前臺現場接單,后臺集中處理”模式。目前工、農、中、建行四大行和較大型的股份制銀行(如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紛紛建立起統一的業務運行體制,部分銀行開展集中業務處理近10年,形成了完整的集中業務風險控制體系,為實現“差異化”臨柜,特別是擔任在營業廳內處理業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是突出現場監督檢查。“差異化”臨柜不再有另一名員工對臨柜人員現金收付、印章保管、回單交付等環節實施監督,集中授權只能保障業務處理的合規性、完整性,無法保障憑證的真實性,這無形中就增加了操作人員的風險隱患。因此,必須增強柜面監督檢查力度,營業網點會計主管人員要及時對每日現金、各類印章、重要空白憑證、登記簿以及監控錄像等嚴格按照規定監督檢查,上級主管檢查部門應及時關注異動流水、反洗錢情況,對風險業務和關鍵環節實施重點檢查,確保業務辦理風險及時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