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離婚行為逐漸呈現增長趨勢。其中,離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問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法律制度和英美法系國家存在很大差異。我國主要是親權制度調整其法律關系,而英美法系國家主要以監護制度進行調整。雖然兩個法律體系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其重點都是闡述解決離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兩大法系進行比較分析,提出離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問題等有效方式。
【關鍵詞】離婚父母 未成年子女 親權 監護
父母離婚后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撫養權利,在我國稱為親權歸屬,在英美法系國家稱為監護權歸屬。在傳統早期時代,兩大法系都過于重視保護父親的權利,忽視母親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監護能力。受到女權運動的影響,大部分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保護未成年子女權益的重要性,母親逐漸獲得了撫養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父母離婚后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逐漸由單權監護轉變為共同監護[1]。兩大法系所憑借參考的法律依據存在一定差別,充分突出了兩個國家不同的社會背景。我國比較重視父母與子女之間血緣感情,因此采取親權制度進行整頓,法律并不過多介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關系;而英美法系國家比較重視個人的獨立性,一般會對弱勢群體采取保護措施,監督管理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問題。雖然兩大法系的側重點不同,但是都是對未成年子女的權益進行保護。
1.我國與英美法系國家關于離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法律比較
親權主要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在的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在大部分民法中,基本上是借鑒于羅馬法,經過社會不斷發展,不同國家根據其實際情況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一定差異。我國法律與其他國家法律都對親權監護做出了一定規定,基本上認為親權和監護是不存在很大關系的法律制度,在存在親權人的前提下,監護權利不生效;在沒有親權人前提下,或者親權人不具備行使能力情況下,才可以設立監護,監護是親權的發展和延伸。在制定法律制度角度出發,法國民法典對親權和監護分別設置了規定,我國《民法總則》只是對監護做出規定,也規定了父母與子女所存在的關系等相關問題。比如,《民法總則》第26條第1款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第2款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2]。”
2.離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問題
法國民法典中明確禁止父母對親權進行放棄或轉讓,除非得到法院的依法判決。我國在民法和婚煙法上都缺少對親權的概念,在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規定中使用的撫養一詞,《民法總則》第26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婚姻法》第21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存在撫養教育義務,子女對父母存在贍養義務。若父母出現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子女可以要求父母給予撫養費用。若子女出現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父母可以要求子女給予贍養費用。《婚姻法》第37條規定,離婚父母一方履行撫養教育權利,另一方則提供一定撫養費用,具體金額和時間由雙方進行商議,商議失敗,則按照規定由法院依法判決[3]。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于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問題,依舊由父母共同擔任撫養教育權利。具體來講,離婚父母無論是達成協議還是法院判決,都要達成協議由誰撫養未成年子女,這就是所謂的撫養權利,但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問題依舊由父母共同承擔,除非一方被法律規定剝奪監護權利,由另一方單獨承擔監護等相關問題。
3.中國公證實務存在的未成年子女監護問題
第一,當前,父母之間處于離婚狀態下,不是直接對未成年子女進行撫養的一方,在其沒有完全實現監護權的情況下,并且沒有實現有關的法律法規,在撤銷監護人的相關資格情況下,如果沒有真正實現監護權的有關行為,將會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一定的影響,包括成長、教育等方面。如,父母離婚之后失去聯系,未成年子女要選擇一方父母去移民、旅游、比賽、探親等,部分國家要另一方父母進行簽署聲明,在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相關活動,如果一方不同意,則無法正常辦理簽證,會產生父母之間失去聯系,不了解對方情況,即便擁有監護權,不但不能正常行使監護權,對另一方監護權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第二,在一些利益環境下,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出現沖突環境下,因為父母作為監護人,具備監護權,從而具備民事權利,但是這一情況下,無法確保未成人的有關利益。第三,當雙方在非婚情況下,子女出生將造成生父不能對子女行使監護權,無法保證切實行使權力,又無法達到相關法律法規對監護資格撤銷的標準。
4.我國發布《民法總則》對監護制度新的規定
我國發布的《民法總則》對監護制度重新補充了一些制度。第一,離婚父母作為監護人,可以通過遺囑形式重新指定監護人[4]。第二,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考慮未成年子女的真實想法,按照法律制度與被監護人商議確定監護人,尊重未成年子女的意愿。第三,在確定或者考慮監護人的同時,要充分站在未成年子女的角度,將其所獲得的利益最大化。第四,關于成年人的法律制度創新改進,意定監護,主要是是指具備思考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根據自己意愿與家屬和其他自愿承擔監護權利的個人進行商議,以文字形式確定監護人。該監護人要在成年人喪失思考能力和行為能力時,也要履行監護權利和職責。這一法律規定,可以充分滿足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背景的多方面需求。
結束語:
綜上所述,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無法切實對未成年子女行使監護權,不利于未成年子女更好地成長、發展以及接受更好地教育。因此,我國要不斷完善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的相關規定,確保對子女有效行使監護權。
參考文獻:
[1]金燕娟.日本親權限制制度的變革動向及對我國監護制度改進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6):85-90.
[2]陳可心.離婚案件中未成年子女權益保護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6.
[3]尹志強.未成年人監護制度中的監護人范圍及監護類型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19(5):26-34.
[4]徐祝青.未成年人監護權轉移與撤銷的實體法律制度研究[D].長江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