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 要】新常態經濟下,我國經濟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以價值為核心的市場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能更快更好的轉型無疑是政府面臨的重要現實課題。本文淺析了新常態經濟的特點以及面臨的挑戰,為新常態經濟發展提供合理建議。
【關鍵詞】中國經濟;新常態
一、引言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1)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3)經濟增長驅動引擎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的提出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已出現新的變化,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在使用與現階段經濟增長,因此我國應該探尋一條適合新常態特點的經濟增長之路。本文就新常態經濟問題淺析了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管理建議。
二、新常態經濟下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
(1)國際經濟環境疲憊。面對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面對疲憊的經濟復蘇,許多國家應采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這些消極因素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大因素。另外,一些國家崇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惡意抵制中國的發展,不僅加劇了世界經濟的消極面,也給中國帶來了直接的消極影響。
(2)經濟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短期負面影響。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提速換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正摒棄著原有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有模式中的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其次,新常態經濟下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正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很多棘手的問題在轉型升級這個過程都將出現,這無疑給了中國經濟很大的壓力
(3)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化體制突出,城鎮與鄉村、沿海與內陸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馬太效應”凸顯。同時,區域發展也出現嚴重不平衡,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
(4)市場環境仍需完善。一方面,相關的市場政策和監管體系仍未完全建立,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等負面事件頻發,社會誠信和道德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市場活力不夠、仍需進一步釋放。政府這雙有形的手管理權限仍很大,很多地方的政府仍然扮演者一言堂的角色,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原有效應。此外,市場經濟所需的相關資源分配明顯不均,市場效應無法充分凸顯經濟增長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三、新常態經濟下我國經濟發展對策
(1)政府轉變發展觀念。政府職能部門要從觀念上打造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改變以往唯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要將經濟發展同人的發展想結合、同自然環境相結合。要把握一切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2)鼓勵民間投資。必須肯定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中經營效率較高的經濟主體。未來,政府應當制定更多關于民間投資的政策法規、降低民營資本進入部分行業的權限、創新民間資本投資行業的方式。民間資本的有效利用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正向效應。
(3)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對于債務負擔較重、經營能力較差且未來發展前景一般的僵尸國有企業,政府應堅決允許其破產。同時對于剩余其他企業,政府積極采取合并重組的方式來降低行業不良競爭。同時,對于一些普通行業和國有企業,政府應當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經營負擔。
(4)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目前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大多數民營企業舉步維艱,不僅繳納著高額的賦稅,同時也無法享受國有企業相同的貸款優惠和金融扶持。另外由于政治因素,國有企業經營對民營企業會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這反而降低了整體經濟的運行效率。未來,政府必須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產權的保護力度,給予民營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要稅收、融資等方面給民營企業盡可能大的支持,出臺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債券市場的相關政策。
(5)大力發展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不僅從供給層面提高社會物品稿子,同時也要從產業調整方面入手。現代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未來,我國應該大力發展教育、文化等服務業,有利于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素質結構,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力資源強國。
(6)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是國家和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不僅有利于增強國家硬實力,同時也有利于實現我國“彎道超車”。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提供相應的資金、場地、技術來鼓勵和激發社會大眾創新,有了良好的創新氛圍和創新環境,創新成果也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徐憲紅,紀宏.新常態經濟下我國農民收入來源變動趨勢預測[J].理論月刊,2016(01):127-132.
[2]劉沓,章劉成,周航.新常態經濟的會計人才需求與會計高等教育變革[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18(04):33-38+43.
[3]張彩蘭.新常態經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09):6-7.